Home Journals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Abbreviation (ISO4):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Editor in chief: Jun WANG

About  /  Aim & scope  /  Editorial board  /  Indexed  /  Contact  /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lzheimer disease: a meta-analysis

  • LI Jiao , 1 ,
  • LIU Jinjin 2
Expand
  • 1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2 Hubei Provincial of TCM

Received date: 2019-04-15

  Revised date: 2019-04-27

  Online published: 2019-09-25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AD). Methods: We performed online searches of the CNKI, Wanfang, VIP, PubMed, web of Science (SCI), Medline and so on, until June 2019 to find studies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D. Review Manager5.3 was used to perform the meta-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7 RCT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ere included, which 5 RCTs (147 patients) with acupuncture treatment as control group, and 5 RCTs (129 patient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s control group. Me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D was better than the single acupuncture 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no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 Current RCTs clinical evidence indicated that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better than sing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D, which can improve the total clinical efficiency, however more large sample RCTs are needed for further validation.

Cite this article

LI Jiao , LIU Jinjin .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lzheimer disease: a meta-analysis[J].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2019 , 2(3) : 431 -436 . DOI: 10.3969/j.issn.2096-5516.2019.03.00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 )又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能力下降和行为异常,最终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2]。2016年国际AD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3]: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1.3亿人患有痴呆;我国预计到2030年痴呆人口数将突破1600万。AD是全球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但经过国内外学者20多年的研究,仍缺乏有效药物及治疗手段可以治疗或延迟疾病进[4]。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痴呆”、“善忘”、“呆病”范畴,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气血、阴精亏虚)标实(气、火、痰、瘀),治疗当以开郁泻火、豁痰化瘀治其标,补虚扶正治其本。中医临证时根据患者主症、兼症、舌脉辨别证型后遣方用药,目前多以针灸和中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中医药治疗AD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故本文搜集已经发表的针灸联合中药(简称针药)对照单纯釆用针灸或中药治疗A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进行循证医学分析,对比不同方法治疗AD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治疗AD 寻找更优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 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 据库(VIP )、PubMed、web of Science ( SCI )、Medline 等中英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6月发表的针药结合治疗AD的临床研究文献。使用“针灸”“针刺”“电针”“艾灸”“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 呆”等检索词在中文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使用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therapy" "needling" "elect- roacupuncture" "moxibustion" "Alzheimer disease551< Alzheimer's disease" "AD”等检索词在英文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文献中含有“随机”“分组” 即可视为 RCT。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研究类型:原始文献必须属于RCT文献,无论是否使用盲法。②研究对象:有明确的AD诊断标准;③干预措施:试验组采用中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或单纯中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④结局指标:总有效率(%)=(组内总人数-无效或恶化人数)/组内总人数×l00%(评价是否有效的指标不限,如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表MMSE等[5])。

1.2.2 排除标准

①文献存在明显质量问题,结果不可信;②结局资料报告数据不完整;③合并其他病症;④诊断标准、疗效评定不明确;⑤无基线资料分析或基线不一致,失访脱落大于50%; ⑥干预措施除针灸、中药外合并其他疗法(如音乐疗法、认知功能训练、针对治疗AD的西药等); ⑦重复发表或相似文献。

1.3 文献质量评价

按照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中针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中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6]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R)作为效应尺度,所有统计量分析均计算其95%可信区间(CI)。评估各研究间异质性大小釆用X2检验,检验水准设为 α=0.1,同时结合I2判断异质性大小;若P≥0.1,I2≤50%,则表明各研究间异质性小,釆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若 P< 0.1,I2> 50%时,表明各研究间异质性大,则釆用 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获得文献2162篇,其中包括中文文献1575篇,英文文献587篇,阅读标题、摘要及全文后,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分析的RCT文献7篇,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2.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纳入文献7篇,对照组单独为针灸的为5篇[7,9,11 -13],患者共计147例,对照组单独为中药的为5篇[8-11,13],患者共计129例,纳入文献基本特征见表1,具体干预措施见表2表3
表1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表
作者 年份 对照组 试验组 基线资料 疗效评价指标
病例数 干预措施 病例数 干预措施
高翔[7] 2019 49 针灸 49 针灸+补元聪脑汤 描述可比 总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MMSE评分、
Hey和A0水平
李建平[8] 2018 43 复方丹参片 43 电针+复方丹参片 描述可比 总有效率、MMSE评分、ADL评分、
HDS-R 评分、CDR
李忠仁[9] 2002 37(18) 针灸
(当归芍药散)
35 针灸+当归芍药散 描述可比 总有效率、MMSE评分、ADL评分、
HDS 评分、CGL
彭贤文[10] 2009 28 益智健脑颗粒 28 针灸+益智健脑颗粒 描述可比 总有效率、MMSE评分、ADL评分
李若梦[11] 2009 20(20) 针灸
(益智健脑颗粒)
20 针灸+益智健脑颗粒 描述可比 总有效率、MMSE评分、ADAS-Cog评 分
穆艳云[12] 2001 21 针灸 21 针灸+当归芍药散 描述可比 总有效率、MMSE评分、ADL评分、
HDS评分
刘江[13] 2015 20(20) 针灸
(抵当汤加减)
20 针灸+抵当汤 描述可比 总有效率、IL-6和TNF-a水平

注:MMSE即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Hcy:同型半胱氨酸;Aβ: β淀粉样蛋白;ADL即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HDS-R: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CDR即痴呆分级表;HDS:长谷川智能量表;CGL即临床疗效总评量表;ADAS-Cog即阿尔茨海默病认知评价量表;IL-6即白细胞介素6; TNF-a即肿瘤坏死因子a。

表2 以中药为对照组的纳入文献中具体干预措施
作者 对照组 试验组
药物名称 药物组成 服药方法 治疗时间 针刺穴位 留针时长 治疗频率 治疗时间
李建平[8] 复方丹参片 每日3次, 次3片 30天 百会、大椎、神 庭、风府 30分钟 每日1次,休息1日 每周 4周
李忠仁[9] 当归芍药散
加减
当归、川萼、芍药、白术、 茯苓、泽泻等 每日1剂, 晚2次服 8周 百会、四神聪、
风池、肾俞
30分钟 每日1次, 6日停1日 连续 8周
彭贤文[10] 益智健脑 颗粒 淫羊蕾、锁阳、川断、刺 五加、柏子仁、水蛭、田 七等 每日3次, 次1包 12周 百会、四神聪、
大椎、关元
30分钟 每日1次,
6日停1日
连续 12周
李若梦[11] 益智健脑 颗粒 淫羊蕾、首乌、锁阳等 每日3次, 每次0.5g 12周 肾俞、膈俞、神 门、百会 30分钟 每日1次, 3次 每周 12周
桃仁、大黄、水蛭、虻虫、
刘江[13] 抵当汤加减 党参、黄芷、茯苓、当归、 炙甘草 每日1剂 12周 百会、大椎 40分钟 每日1次 12周

注:试验组为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治疗药物及用量同对照组;“一”表示文中未提及。

表3 以针灸为对照组的纳入文献中具体干预措施
作者 对照组 试验组
针刺穴位 留针时长 治疗频率 治疗时间 药物名称 药物组成 服药方法 治疗时间
高翔[7] 内关、足三里、四神聪、 百会、命门、三阴交、肾 俞、印堂、阳陵泉、风池、 太冲、脾俞、大椎、天柱、 气海 30分钟 每日1次 12周 补元聪脑 汤 枸杞子、丹参、益智仁、 石菖蒲、何首乌、肉从 蓉、川萼、补骨脂、黄 蔑、郁金、炙甘草、法 半夏、水蛭 每日1剂, 早晚温服 12周
李忠仁9] 百会、四神聪、风池、肾 俞 30分钟 每日1次,连 续6日停1日 8周 当归芍药 散加减 当归、川苓、芍药、白 术、茯苓、泽泻等 每日1剂, 早晚2次服 8周
李若梦[11] 肾俞、膈俞、神门、 百会 30分钟 每日1次,每 周3次 12周 益智健脑 颗粒 淫羊蕾、首乌、 锁阳等 每日3次, 每次0.5g 12周
穆艳云[12] 百会、风池、太溪、四神 聪、水沟、神门 30分钟 每日1次,连 续6日停1日 8周 当归 芍药散 当归、川萼、芍药、白 术、茯苓、泽泻 每日1剂, 早晚分服 8周
刘江冋[13] 百会、大椎 40分钟 每日1次 12周 抵当汤 加减 桃仁、大黄、水蛭、虻 虫、党参、黄英、茯苓、 当归、炙甘草 每日1剂 12周

注:试验组为针刺联合中药治疗,针灸取穴、手法、治疗时长同对照组。

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纳入的7项研究均有交代基线资料的可比性,试验预先指定的结局指标均有报告,无脱落患者,其中2项研究[7,13]釆用随机数字表法产生随机序列,其余 仅提及采用随机方法提取样本。7项试验均未提及分配隐藏、盲法试验,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的总结见图2图3
图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图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注:“-” 高风险偏倚;“+” 低风险偏倚;“?”风险偏倚不明

2.4 Meta 分析

2.4.1 对照组为单纯使用针灸文献的疗效结果

纳入的5篇文献[7,9,11 -13]中,治疗有效人数在试验组(n=145)和对照组(n=147)中分别为118例和96例。各研究之间资料同质性较好(异质性检验I2=0%,X2=2.56,P=0.63),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从65.31%(96/147)增加到81.38%(118/145)(P< 0.01),RR=1.24, 95%CI=[1.08, 1.43],Z=3.11(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4
图4 针药结合与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比较森林图

2.4.2 对照组为单纯使用中药文献的疗效结果

纳入的5篇文献[8-11,13]中,治疗有效人数在试验组(n=146)和对照组(n=129)中分别为124例和90例。各研究之间资料同质性较好(异质性检验I2=0%, χ2=1.74, P=0.78),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试 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从69.77%(90/129)增加到84.93%(124/146) (P< 0.01), RR=1.24, 95%CI=[1.09, 1.42], Z=3.19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5
图5 针药结合与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比较森林

2.4.3 对照组为单纯使用针灸和单纯使用中药文献的综合疗效结果

由于两个亚组间无明显异质性(P> 0.1, I2< 50% ),故将两亚组结果合并。纳入的7篇文献中,治疗有效人数在试验组(n=291 )和对照组(n=276)中分别为242例和186例。各研究之间资料同质性较好(异质性检验I2=0%, χ2=4.30, P=0.8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从67.39%(186/276)增加到 83.16% (242/291 ) (P< 0.01), RR=1.24, 95%CI=[1.13, 1.37], Z=4.45 (P< 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6。用漏斗图衡量发表偏倚,结果显示漏斗图中线居中,与纵坐标交叉,纳入文献左右分布不对称,表明研究存在发表性偏倚见图7
图6 针药结合与针灸、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比较森林图
图7 针药结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比较漏斗图

2.4.4 安全性

所有纳入文献均未涉及不良反应结局。

3 讨论

中医认为痴呆是由髓海不足、神机失用导致的以健忘、呆傻愚笨、智能低下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神智异常性疾病。陈士铎在《辨证奇闻》中对痴呆有详细的描述,认为肝郁乘脾、胃衰痰生、内阻心窍是其主要病机,治当开郁化痰、健脾通气,立方洗心汤、转呆丹等;谭子虎等[14]认为痴呆是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导致,治当补肾益精、填精养肾,立方加减薯殖丸。目前临床上中药辨证治疗痴呆主要分为髓海不足证(补肾益精、填精养肾)、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痰浊蒙窍证(豁痰开窍、健脾化浊)、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四种证型。
针灸有疏通经络、扶正驱邪调、全身气血阴阳的 作用,临证当辨别虚实,以补虚泻实为原则选穴行针,常用穴位有发挥局部近治作用的百会、神庭、四神聪、大椎、风池、风府等,发挥循经远治作用的肾俞、膈 俞、足三里、内关、三阴交、阴陵泉等。
本次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灸与中药联合使用,对比单独使用针灸或中药,可以有效提高AD的临床总有效率。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普遍不高,且均未涉及不良反应的报道,针药结合治疗AD的优 势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此次Meta分析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纳入文献样本量偏小;②纳入文献的质量普遍不高,且存在发表偏倚;③有3篇文献[9,11,13]均分别设立了针灸和中药对照组;④纳入文献的疗程差异较大;⑤干预措施中药包括汤剂和成药两种类型,针灸包括了针刺、电针、头针、体针、艾灸等,存在选择性偏倚;⑥其中有2篇文献[9,12]由同样两人指导,对照组使用药均为当归芍药散。提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的人员应该设计样本量大、随机、盲法、试验疗程和干预措施规范、更加科学严谨的试验方案,以期为指导临床治疗AD提供更高质量的科学依据。
[1]
Miklossy, J. Alzheimer's disease-a neuro spiro cheto si s. Analysis of the evidence following Koch's and HilFs criteria[J]. J Neuroinflammation, 2011, 8: 90.

DOI

[2]
Monte, SM. Brai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deficiency as therapeutic targets in Alzheimer5s disease[J]. Curr Alzheimer Res, 2012, 9: 35-66.

DOI

[3]
Alzheimer Disease International, 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6[EB/OL], http://www.alz.co.uk/research/wor-ld-report-2016

[4]
Naqvi, R, Liberman, D, Rosenberg, J, et al. Preventing cognitive decline in healthy older adults[J]. CMAJ, 2013, 185(10): 881-885.

DOI PMID

[5]
彭丹涛, 许贤豪, 刘江红, 等.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査量表检测老年期痴呆患者的应用探讨[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05, 12(4): 187-190, 211.

[6]
Higgins, JPT, Green, S. 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version 5. 1. 0)[EB/OL]. (update March 2011) http://www.cochra-ne-handbook.orgaccessed 20st June 2019]

[7]
高翔, 白瑞, 景蓉, 等. 补元聪脑汤联合针灸对老年痴呆(肾虚痰瘀型)患者疗效及MMSE、Hey、A3 的影响[J]. 世界中医药, 2019, 14(1): 144-148.

[8]
李建平, 曾宇华, 卢巍, 等. 电针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18, 56(23): 86-89.

[9]
李忠仁, 穆艳云, 欧阳硕, 等. 针刺加当归芍药散治疗阿尔茨默病对照性研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19): 2848-2849.

[10]
彭贤文, 董克礼. 针刺结合益智健脑颗粒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 2009, 29(4): 269-271.

[11]
李若梦, 董克礼, 朱宏, 等. 针药合治阿尔茨海默病20例疗效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 2009, 25(4): 1-2.

[12]
穆艳云, 李忠仁. 针药结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 2001, 20(3): 3-5.

[13]
刘江. 中药联合针刺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血 IL-6、TNF-a表达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30): 93-95.

[14]
谭子虎, 柳宏汉, 潘海松, 等. 加减薯殖丸治疗轻中度肾精亏虚证老年期痴呆的磁共振波谱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7(2): 29-33.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