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Journals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Abbreviation (ISO4):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Editor in chief: Jun WANG

About  /  Aim & scope  /  Editorial board  /  Indexed  /  Contact  / 
Research Articles

Research on th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the elderly with dementi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 Shenxin LIN ,
  • Junyao ZHANG ,
  • Haoyue MA ,
  • Qingfang YUAN ,
  • Tianyuan TANG ,
  • Jitong WANG
Expand
  •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215009, Jiangsu, China

Received date: 2023-12-20

  Revised date: 2024-01-28

  Online published: 2024-04-26

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create a dementia-friendly social environment,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public to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elderly with dementia. Methods: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2170 college students across the country. Combined with valid sample data, this paper studied the attitud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the elderly with dementia.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LS) was then used to further test the correlation. Results: Overall, th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the elderly with dementia was relatively neutral. The results of linear regression (OLS) showed that the command of dementia related knowledge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positive attitudes after controlling for related factors, and this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robust. In addition, after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dementia knowledge, compared with symptom knowledge, the command of basic knowledge and treatment knowledg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ositiv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the elderly with dementia. In addition, female identity and 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positive attitudes, while dementia exposure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positive attitudes. Conclusion: It is recommended to vigorously carry out the popularization of dementia scienc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tolerant attitude towards dementia, and help create a dementia-friendly social environment.

Cite this article

Shenxin LIN , Junyao ZHANG , Haoyue MA , Qingfang YUAN , Tianyuan TANG , Jitong WANG . Research on th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the elderly with dementi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2024 , 7(2) : 103 -109 . DOI: 10.3969/j.issn.2096-5516.2024.02.004

痴呆,又称老年痴呆症或失智症,是一种脑部疾病所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会对老人的记忆、理解、判断、社交等方面的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还会伴随有徘徊、被害妄想、暴力行为等相关症状,且目前尚无法治愈[1]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痴呆老人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据统计,目前我国大约有痴呆老人1507万人,占世界痴呆老人总数的20%,位列世界第一,且预计2030年将增加至2220万人[2]。在此背景下,想要实现痴呆老人高品质的晚年生活,不仅需要优质的痴呆专业照护服务,社会大众对于痴呆的科学认知以及包容态度也应被重视。
通过梳理既往文献发现,各类人群痴呆知识掌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研究对象群体涉及一般老年人、家庭照护者、护士、护工以及大学生。例如,有学者指出一般老年人对痴呆的知晓度相对较低,具体体现在对早期症状认识模糊[3-4],且对痴呆危险因素及原发症、并发症的知晓率更是显著偏低[5]。老年人对痴呆的知晓率受有无慢性病、文化、民族、城乡、收入水平以及就业情况等因素影响[6-7]。而家庭照护者也存在对痴呆的知晓率偏低的问题[8-10],具体表现为症状知识、照护知识缺乏以及沟通技巧不足[10]。家庭照护者的痴呆知晓情况主要受其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是否为医护人员以及对痴呆的态度等因素影响[9]。护士与护工的痴呆知晓情况则主要受学历、年龄、职称、工作年限、专业培训、照护经验等因素的影响[11,13-14]。关于大学生对痴呆知识的知晓情况,有研究表明与日本大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的知晓情况较好[15]。聚焦日本大学生群体,医学福祉类专业大学生对于痴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识别痴呆的相关症状,了解痴呆的疾病特征[16]
与痴呆知识掌握情况相比,对待痴呆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略显匮乏,仅有少数以大学生群体和老年人为对象的研究论文。例如,有学者聚焦于一般大学生群体,指出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普遍比较消极,负面情绪居占主导地位,但文章并未具体分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17]。与此相对,有研究指出护理专业大学生对待痴呆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同样未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8]。韩国学者在痴呆态度与知识的相关性分析方面指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医学类大学生,其痴呆知识水平越高,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越包容[19]。此外,还有研究聚焦于中日两国老年人对待痴呆的态度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对于邻里痴呆老人的态度更加友好,而日本老年人对于居家周围建设痴呆养老机构的接受度较高[4],虽然文章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但仅是推测性分析,并未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验证。因此,本文尝试探究大学生群体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本文所述的痴呆老人为被确诊罹患痴呆或表现出痴呆相关症状的老年人,涵盖从轻度认知障碍到重度认知障碍的所有痴呆老人。
本文之所以选择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理由:大学生作为当下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青年一代,是拥有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公共健康事业的生力军,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他们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相较其他群体更具优势。基于此,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明确大学生群体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群体对待痴呆老人的积极态度,助力痴呆友好社会环境营造。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本文基于问卷星平台,通过滚雪球抽样和方便抽样方式,于2022年2月—4月以全国范围内的在校全日制本科大学生为对象开展匿名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一共回收2199份问卷,在剔除部分回答“不清楚/不知道”的样本之后,有效样本数量为2170份。
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以及对于痴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中,态度部分的相关问题均是参照既有文献进行翻译[20],而知识部分的相关问题是在参考既有文献和相关专业书籍的基础之上根据痴呆的疾病特征、相关症状以及治疗情况自行编制[20-21]

1.2 数据分析

本文的因变量为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包括积极态度、消极态度和总体态度3种测量方式,其中积极态度表示个体对待痴呆老人时的积极、正向和稳定的心理倾向;消极态度表示对待痴呆老人不积极,表现为拒绝做事情、拒绝照顾、不合作等态度;总体态度则为二者的得分总和。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均通过7个问题测量,基于5点李克特量表,数值越大表示大学生对痴呆老人的态度越包容。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是一个定序变量的加总,可以视作连续型变量,因此采用OLS回归构建模型。
作为自变量,大学生痴呆知识掌握情况的测量相对复杂,包括基础知识、症状知识和治疗知识3个模块。被调查者对每个模块所给出的陈述进行判断,回答正确得1分,错误则得0分,得分越高说明大学生对于痴呆知识的掌握情况越好。其他自变量包括:性别(0=男,1=女)、户口(0=农村,1=城镇)、专业(0=自然科学,1=人文社科)、父母受教育程度(0=高中,1=高中以下,2=本科及以上)以及与痴呆老人接触情况(0=接触过痴呆老人,1=没接触过痴呆老人)。
为更好检验态度与知识的相关性,本文先分别用总体态度、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对知识总体掌握情况做回归分析,以研究不同态度类别和知识掌握情况的相关性,然后再分别用总体态度、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对基础知识、症状知识和治疗知识做回归分析,以研究态度与知识相关关系的异质性。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1467人(67.6%),女性703人(32.4%)。从专业分布来看,人文社科1113人(51.3%) 自然科学1057人(48.7%) 。户口类型,农村户口1276人(58.8%),城镇人口894人(41.2%)。关于父母受教育程度,其中父亲高中占比最高,782人(36.0%),其次是本科及以上696人(32.0%),占比最低的是高中以下692人(31.9%)。母亲受教育程度则是高中以下的占比最高,910人(41.9%),其次是高中,752人(34.7%),占比最低的是本科及以上508人(23.4%)。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痴呆老人有1827人(84.2%),没有接触过的343人(15.8%)。原问卷中,专业包括:理科、工科、文史哲、商科、医学、社科等。本文将理科、工科、医学合并为“自然科学”,考虑医学生具有特殊性,但医学生仅有55个样本,所以一并合入自然科学;文史哲、商科、社科合并为“人文社科”;父母受教育程度包括: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及以上。本文将小学及以下、初中合并为“高中以下”;将大学、研究生及以上合并为“本科及以上”;接触情况包括:家人罹患痴呆、亲朋好友罹患痴呆、邻居中有痴呆患者、工作中接触过、做志愿者时遇到过、其他、没有。将家人罹患痴呆、亲朋好友罹患痴呆、邻居中有痴呆患者、工作中接触过、做志愿者时遇到过、其他合并为“接触过痴呆老人”。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n=2170)

Tab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respondents(n=2170)

项目 编码 取值 数量 构成比/%
性别 0 1467 67.6
1 703 32.4
专业 0 自然科学 1057 48.7
1 人文社科 1113 51.3
户口类型 0 农村户口 1276 58.8
1 城镇户口 894 41.2
父亲受教育程度 0 高中 782 36.0
1 高中以下 692 31.9
2 本科及以上 696 32.0
母亲受教育程度 0 高中 752 34.7
1 高中以下 910 41.9
2 本科及以上 508 23.4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接触过痴呆老人的经历 0 1827 84.2
1 没有 343 15.8

2.2 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态度

对于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态度的统计,本文采用李克特量表赋分,对积极态度的“很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比较同意”“非常同意”分别赋分为1、2、3、4、5分,对消极态度的“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太同意”“很不同意”分别赋分为1、2、3、4、5分。因而,整体而言,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越包容。
关于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如表2所示,无论是从积极态度还是消极态度来看,大学生对于痴呆老人的态度比较中立,在各项指标上,均值都刚刚超过3或极其接近3,既不积极,也不消极。积极态度中,关于“如果痴呆老人遇到了麻烦,我愿意提供帮助”这一项得分最高(3.42分);其次是“我愿意和痴呆老人一起参加活动”(3.37分);得分最低的为“痴呆老人有能力和身边人保持良好的关系”(2.94分)。在消极态度中,“痴呆老人的情感和我们不一样”“我无法理解痴呆老人的行为举止”这两项得分最高(3.27分);其次为“如果有可能,我会尽量避免和痴呆老人接触”(3.26分);得分最低的为“若家人罹患了痴呆,和周围邻里的相处会变得困难”“我不知道如何与痴呆老人进行日常交际”(3.06分)。
表2 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 [n =2170,人(%)]

Tab 2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the elderly with dementia (n=2170)

态度 很不同意 不太同意 一般 比较同意 非常同意 平均值 标准差
积极态度
痴呆老人有能力和身边人保持良好关系 269(12.2) 553(25.2) 636(28.9) 520(23.7) 221(10.1) 2.94 1.17
日常生活中,我愿意和痴呆老人交际 154(7.0) 429(19.5) 668(30.4) 650(29.6) 298(13.6) 3.23 1.12
如果痴呆老人遇到了麻烦,我愿意提供帮助 133(6.1) 380(17.3) 541(24.6) 720(32.7) 425(19.3) 3.42 1.16
痴呆老人需要多参与社区居民活动 241(11.0) 358(16.3) 497(22.6) 669(30.4) 434(19.7) 3.32 1.26
我愿意和痴呆老人一起参加活动 137(6.2) 393(17.9) 598(27.2) 667(30.3) 404(18.4) 3.37 1.15
我可以自如地和痴呆老人沟通交流 187(8.5) 313(14.2) 676(30.7) 647(29.4) 376(17.1) 3.32 1.16
我愿意和痴呆老人成为邻居 155(7.1) 388(17.6) 573(26.1) 732(33.3) 351(16.0) 3.33 1.15
合计 22.90 6.05
消极态度
痴呆人经常给周围人带来麻烦 203(9.2) 418(19.0) 797(36.2) 478(21.7) 303(13.8) 3.12 1.15
痴呆老人的情感和我们不一样 84(3.8) 512(23.3) 656(29.8) 628(28.6) 319(14.5) 3.27 1.09
如果有可能,我会尽量避免和痴呆老人接触 166(7.6) 361(16.4) 679(30.9) 726(33.0) 267(12.1) 3.26 1.10
若家人罹患了痴呆,我会在意周围人的目光和态度 184(8.4) 443(20.2) 647(29.4) 599(27.2) 326(14.8) 3.20 1.17
若家人罹患了痴呆,和周围邻里的相处会变得困难 127(5.8) 530(24.1) 835(38.0) 493(22.4) 214(9.7) 3.06 1.04
我不知道如何与痴呆老人进行日常交际 169(7.7) 521(23.7) 728(33.1) 568(25.8) 213(9.7) 3.06 1.09
我无法理解痴呆老人的行为举止 169(7.7) 385(17.5) 647(29.4) 680(30.9) 318(14.2) 3.27 1.14
合计 22.22 4.97
总计 45.17 10.07

注:积极态度7个项目总共 Cronbach’s alpha= 0.86;消极态度7个项目总共 Cronbach’s alpha= 0.76;14个项目总共 Cronbach’s alpha= 0.88。

Note: Cronbach’s alpha= 0.86 for the 7 projects with positive attitude; Negative attitude The total Cronbach’s alpha= 0.76 for the 7 projects; Total Cronbach’s alpha= 0.88 for 14 projects.

2.3 大学生对于痴呆知识的掌握情况

关于大学生对于痴呆知识的掌握情况,如表3所示,基础知识、症状知识和治疗知识3个板块,无论板块内部还是板块之间均有较大差异。具体而言,痴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其中,掌握状况最好的一项是“痴呆类型中,有阿尔茨海默型、脑血管型、其他型多种类型”,回答正确率为88.2%,其次是“初老期和高龄期都会罹患痴呆,高龄期发病率较高”,回答正确率为83.5%;掌握情况最差的是“痴呆是由大脑老化所致,上了年纪谁都会得痴呆”,回答正确率仅为37.6%。在痴呆症状知识板块中,掌握状况最好的一项是“有时会有被害妄想的症状,妄想自己东西被偷等”,正确率为81.5%;其次是“无法正确辨识时间、场所”,正确率为80.9%;掌握状况最差的是“经常会出现徘徊症状”,正确率为29.7%。在痴呆治疗知识板块中,掌握状况最好的一项是“通过药物治疗,能够帮助缓解痴呆症状、延缓病情”,正确率为81.4%;其次是“目前,尚未有关于痴呆的治疗方法”,正确率为34.4%;掌握状况最差的是“即使初期阶段就开始治疗,也无法延缓病情的恶化”,正确率为29.4%。
表3 大学生痴呆知识掌握情况 (n=2170)

Tab 3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of dementia (n=2170)

调查项目 正确答案 正确回答人数/%
基础知识
痴呆类型中,有阿尔茨海默型、脑血管型、其他型多种类型 1940(88.2)
初老期和高龄期都会罹患痴呆,高龄期发病率较高 1837(83.5)
痴呆是由大脑老化所致,上了年纪谁都会得痴呆 × 827(37.6)
目前,多数情况下痴呆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1659(75.4)
症状知识
无法正确辨识时间、场所 1780(80.9)
初期阶段开始性情大变 × 806(36.6)
理解判断能力逐渐衰退 1751(79.6)
只有记忆会不断衰退 × 1100(50.0)
当痴呆老人开始出现反复询问相同事情的症状时,已经进入重度阶段 × 654(29.7)
经常会出现徘徊症状 × 463(21.0)
有时会有被害妄想的症状,妄想自己东西被偷等 1793(81.5)
初期阶段开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几乎都无法独立完成 × 723(32.8)
初期阶段开始,无法进行金钱管理 × 722(32.8)
初期阶段开始,无法独自一人生活 × 840(38.1)
治疗知识
即使初期阶段就开始治疗,也无法延缓病情的恶化 × 648(29.4)
即使积极应对,也无法减轻其徘徊、被害妄想等症状 × 722(32.8)
目前,尚未有关于痴呆的治疗方法 × 758(34.4)
通过药物治疗,能够帮助缓解痴呆症状、延缓病情 1791(81.4)

2.4 大学生对痴呆老人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4显示了基于OLS估计的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态度相关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在控制了相关因素后,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包容态度与知识掌握情况呈显著正相关,即知识掌握得越好,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就越包容。具体而言,如表4所示,大学生对于痴呆总体知识的掌握每提高1个单位,其对待痴呆老人的总体态度就提高0.33个单位,积极态度提高0.16个单位,消极态度降低0.16个单位。
表4 基于OLS估计的认知症(痴呆)态度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n=2170)

Tab.4 Regression results of dementia attitude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OLS(n=2170)

项目 总体态度 积极态度 消极态度
β s.e. 95%CI β s.e. 95%CI β s.e. 95%CI
知识总分 0.33*** 0.10 0.13~0.52 0.16*** 0.05 0.07~0.26 0.16*** 0.04 0.08~0.24
女性 4.96*** 0.55 3.88~6.04 2.48*** 0.28 1.94~3.02 1.39*** 0.24 0.92~1.85
城市户口 -0.21 0.51 -1.22~0.80 -0.11 0.26 -0.61~0.40 0.28 0.22 -0.16~0.71
人文社科 -0.62 0.50 -1.60~0.35 -0.31 0.25 -0.80~0.18 0.10 0.21 -0.32~0.51
未接触过痴呆老人 5.26*** 0.73 3.83~6.70 2.63*** 0.37 1.91~3.35 1.68*** 0.31 1.07~2.29
父亲受教育程度
高中以下 -1.15 0.62 -2.36~0.06 -0.58 0.31 -1.18~0.03 -0.20 0.26 -0.72~0.32
本科及以上 2.83*** 0.62 1.60~4.05 1.41*** 0.31 0.80~2.02 -0.06 0.27 -0.58~0.46
母亲受教育程度
高中以下 -3.43*** 0.60 -4.60~-2.26 -1.71*** 0.30 -2.30~-1.13 -0.70** 0.26 -1.20~-0.20
本科及以上 0.72 0.67 -0.60~2.05 0.36 0.34 -0.30~1.02 -0.15 0.29 -0.71~0.41
常数项 41.42*** 1.04 39.37~43.36 20.71*** 0.52 19.69~21.73 20.24*** 0.45 19.37~21.12

注:***P<0.001,**P<0.01

控制变量方面,相较于男性,女性对痴呆老人的态度更加包容,户口和专业类别并未与痴呆态度显著正相关,相较于接触过痴呆老人的群体,未接触过痴呆老人的群体持有更加包容的态度。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对痴呆老人的包容度显著相关,但基于不同逻辑。相较于拥有高中学历的父亲,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父亲可以提升大学生对痴呆老人的包容度。相比之下,母亲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并不能提升大学生对痴呆老人的包容度,但母亲拥有高中以下学历会显著降低大学生对痴呆老人的包容度。
表5显示了基于OLS估计的痴呆态度对具体知识类别掌握情况的回归结果。总体来看,痴呆态度与痴呆知识掌握情况的正相关关系的稳健性得到了验证。无论是哪种类别的痴呆态度情况,基础知识和治疗知识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而症状知识的系数均未呈现统计学意义。在控制相关因素的情况下,模型结果支持了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的正相关关系,且这种正相关关系对于除症状知识以外的基础知识和治疗知识仍旧成立,即掌握痴呆相关基础知识和治疗知识可以显著提升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
表5 基于OLS估计的认知症(痴呆)态度对具体知识类别掌握情况的回归结果(n=2170)

Tab5 Regression results of dementia attitude to mastery of specific knowledge categories based on OLS(n=2170)

知识 态度
因变量:态度合计
模型 β s.e. 95%CI
Model1:基础知识 2.70*** 0.31 2.09~3.31
Model2:症状知识 -0.05 0.14 -0.32~0.23
Model3:治疗知识 0.52* 0.24 0.06~0.99
因变量:积极态度
模型 β s.e. 95%CI
Model4:基础知识 1.35*** 0.16 1.04~1.66
Model5:症状知识 -0.02 0.07 -0.16~0.11
Model6:治疗知识 0.26* 0.12 0.03~0.49
因变量:消极态度
模型 β s.e. 95%CI
Model7:基础知识 0.89*** 0.13 0.62~1.15
Model8:症状知识 0.04 0.06 -0.08~0.16
Model9:治疗知识 0.32** 0.10 0.12~0.52

注:***P<0.001,**P<0.01;在每一个模型中性别、户口类别、专业类别、与认知症(痴呆)老人的接触情况、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已控制。

3 讨论

3.1 研究发现

第一,大学生对于痴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差异较大,其中,基础知识部分掌握较好,而症状知识和治疗知识掌握不太理想。第二,整体而言,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比较中立,但在个别项目中呈现差异。第三,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态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痴呆知识掌握情况、性别、接触经历、父母受教育水平等。其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痴呆相关基础知识和治疗知识的掌握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此外,在控制知识掌握情况后,性别层面,相较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对于痴呆老人持有更加包容的态度。潜在原因的某些性别差异特质的变量没有在模型中控制或无法观测,首先,这种解释在其他文献中也得到验证,例如“照顾责任的女性化”与“抗逆策略的选择”分别赋予了两性在照顾痴呆老人过程中的各自优势[22],但目前男性相较于女性尚未充分发挥其优势,未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态度。其次,接触经历并不能改善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甚至会造成完全相反的效果。其背后原因可能是接触痴呆老人时的消极体验,例如暴言暴行、异食癖、不洁行为等,使其产生了对痴呆的负面认知,进而导致其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变得更加消极。再次,数据显示,父母受教育水平也会影响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父亲本科及以上学历有利于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包容态度,而母亲高中以下学历容易降低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包容度,这意味着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包容度存在相关关系,但其背后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3.2 改进对策

3.2.1 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树立对于痴呆的科学认知

在既有文献中,学者指出一般老年人及家庭照护者对痴呆的知晓率皆偏低[3,8-10]。本研究则发现大学生对于痴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而症状知识和治疗知识掌握情况欠佳。基于此,建议通过长期、系列的科普宣教来提升大学生对痴呆的科学认知。在科普宣教中尤其要注重症状知识和治疗知识的宣教,借由上述知识的掌握来强化对待痴呆老人的积极态度。此外,在本次调研中,也明确了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社区科普讲座、活动与宣传栏”(1095,50.5%)、“微信公众号”(1079,49.7%)与“学院、学校组织的科普讲座与宣传栏”(1012,46.6%)等方式来获得痴呆相关知识。因此,未来可以尝试通过上述途径大力开展痴呆科普宣教。

3.2.2 增加大学生对于痴呆的知识掌握,强化对待痴呆老人的友好态度

过往研究指出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普遍较为消极,以负面情绪为主[17]。而本研究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是中立的,即不积极也不消极,同时发现接触经历并不能强化对待痴呆老人的积极态度,甚至可能会造成完全相反的效果。其背后原因可能是由于对痴呆缺乏科学认知,以致其在接触过程中遭遇了消极体验,进而导致了其对待痴呆老人的消极态度。针对上述情况,建议通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痴呆相关公益活动,树立对于痴呆的科学认识。与此同时,通过与痴呆老人的多次深入接触,进而理解疾病给痴呆老人带来的诸多消极体验以及对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培养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转变消极态度。

3.3 意义与不足之处

本文明确了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创新探索痴呆知识掌握与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提升之间的关系,明确了通过增加大学生对痴呆相关知识的掌握从而改善对痴呆老人的态度的路径。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2条针对性建议,为实务提供发展依据。但本文仍然存在两点局限性。首先,本文样本代表性不足,在样本构成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性别均衡性不太理想。其次,知识与态度的量表主要参考国外已有文献,在翻译的基础上制定问卷,缺少标准化测量,所以可能存在缺陷。

4 总结

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广泛调研,明确了大学生群体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呈现中立,而影响大学生对待痴呆老人态度的相关影响包括痴呆知识掌握情况、性别、接触经历、父母受教育水平等。其中,知识的影响最大。
大学生群体是家庭网络的重要成员,其对于痴呆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待痴呆老人的态度,将会直接帮助其家庭以及周围环境更好地实现痴呆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进而推动痴呆友好社会环境的营造。因此,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学习能力强、观念转变更新快等特点,在大学校园广泛开展痴呆相关科普活动,促进大学生对于痴呆相关知识的掌握,进而提升其对待痴呆老人的积极态度,助力痴呆友好社会环境营造。
[1]
吴茵, 贾玲利, 王吉彤, 等. 居家养老AIP技术[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

[2]
中国老龄协会. 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EB/OL].(2021-2-12) [2023-2-20]. world.people.com.cn/n1/2021/0512/c42354-32101116.html

[3]
张雪梅. 老年体检人群285例对阿尔茨海默病知晓度的调查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S2):25-27.

[4]
王吉彤. 中日老年人对于认知症的认识差异及启示[J].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9(6):60-65.

[5]
喻琬童, 陈君语, 孙小怡, 等. 北京市中老年人老年痴呆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与宣教需求调查[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6, 30(10):48-50.

[6]
雷发珍, 梁显泉, 葛美, 等. 贵阳社区老年人对老年痴呆症知晓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贵州医药, 2016, 40(5):472-473.

[7]
黄雷, 邹文华, 向健涛, 等. 长沙地区5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痴呆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J]. 精神医学杂志, 2014, 27(6):446-448.

[8]
夏莉, 张泉水, 刘晋洪, 等. 深圳市宝安区老年人及其照料者对老年性痴呆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 28(1):36-37.

[9]
范皛, 沈军. 照顾者对老年痴呆症的认知情况及照顾态度的调查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4):547-549.

[10]
李耀丽. 西宁市城西区老年痴呆症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及护理[J]. 青海医药杂志, 2012, 42(12):41-43.

[11]
郑剑煌, 李红, 陈丽丽, 等. 护士对老年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食困难认知的现状调查[J]. 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4(6):637-640.

[12]
杨爱萍, 薛奔, 庹焱, 等. 上海市松江区养老护理员认知症照护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 上海护理, 2020, 20(5):34-38.

[13]
贺润莲, 余红梅, 景彩丽, 等. 医护人员对阿尔茨海默病知识了解情况调查[J]. 护理研究, 2012, 26(22):2045-2048.

[14]
王飞龙, 王小芳, 唐碧霞, 等. 重庆沙坪坝区社区医护人员老年痴呆相关知识、风险控制信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报, 2016, 23(20):51-55.

[15]
刘东梅, 王贞慧, 高晖, 等. 中日两国大学生对老年痴呆接触、态度和知识的比较[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1):231-233.

[16]
荒井佐和子, 進藤貴子. 認知症進行期に対する認識 ―医療福祉系大学の学生を対象とした調査―[J]. 川崎医療福祉学会誌, 2016(25):2,251-257.

[17]
王贞慧, 高晖, 冯晨秋, 等. 在校大学生对老年痴呆症知识掌握、态度及接触经验的现状[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12):33-35.

[18]
沈斯佳, 李雯雯, 柳惠, 等. 护理专业学生对老年失智症预防认知情况调查[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20,(15):99-100+133.

[19]
정혜영, 유찬욱. 고령자치매작업치료학회지[J]. 2021, 15(1).

[20]
金高閣, 黒田研二. 2012,《認知症の人に対する介護職員の態度とその関連要因》,《社会問題研究》第61卷.

[21]
本间昭, 堀内蕗, 今井幸充. 认知症照护:基础篇[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22.

[22]
刘晓婷, 黄铄翱, 刘宇, 等. 认知症老年人机构护理员压力与应对研究:基于抗逆力的视角[J]. 社会建设, 2022, 9(5):83-96.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