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Journals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Abbreviation (ISO4):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Editor in chief: Jun WANG

About  /  Aim & scope  /  Editorial board  /  Indexed  /  Contact  / 

Consensus on biosafety protection of human brain tissue bank

  • YIN Jinhui 1a ,
  • HUANG Yue , 1a ,
  • BIAN Xiuwu 2 ,
  • CHEN Biao 3a ,
  • CHEN Shengdi 4 ,
  • CUI Huixian 5 ,
  • DONG Gehong 1b ,
  • GUO Huijun 6 ,
  • HE Yuesong 7 ,
  • PIAO Yueshan 3b ,
  • TANG Beisha 8 ,
  • WANG Detian 9 ,
  • WU Anhua 10 ,
  • ZHANG Yuqi 11 ,
  • ZHOU Ren 12 ,
  • ZHANG Liwei. , 1a
Expand
  • 1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 China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Neurological Diseases; b. Pathology Department, Beijing100071, China
  • 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 3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 China National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riatric Diseases; b. Pathology Department, Beijing 100053, China
  • 4 Ruijin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25, China
  • 5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17, China
  • 6 Pathological Equipment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Equipment Association, Beijing 100089, China
  • 7 Beijing Source of Judicial Identification Center of Science Evidence, Beijing 100062, China
  • 8 China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of Geriatrics,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8, China
  • 9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730, China
  • 10 The Frist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01, China. 11. Yuquan Hospit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0, China
  • 11 12. Brain Bank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China

Online published: 2021-03-25

Abstract

The human brain tissue bank is an institution dedic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 through collection, preservation, research and sharing of donated human brain tissues. In order to maintain environment and staff personal safety,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for prevention of potential contagious diseases. During autopsy or brain only autopsy, it is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biological safety grades beforehand, prepare for potential risks, adhere to the requirement of corresponding levels of biological safety, and establish biological safety system. Following standard biosafety procedure is vital for human brain and tissue banking. On the basis of consultation, literary and regulation searches, and our own experienc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iosafety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for human brain and tissue banking as guidelines during practice.

Cite this article

YIN Jinhui , HUANG Yue , BIAN Xiuwu , CHEN Biao , CHEN Shengdi , CUI Huixian , DONG Gehong , GUO Huijun , HE Yuesong , PIAO Yueshan , TANG Beisha , WANG Detian , WU Anhua , ZHANG Yuqi , ZHOU Ren , ZHANG Liwei. . Consensus on biosafety protection of human brain tissue bank[J].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2021 , 4(1) : 13 -20 . DOI: 10.3969/j.issn.2096-5516.2021.01.002

1 前言

人脑组织库的建立和运行对脑科学和脑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脑库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生生物安全事故,不仅会危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人身健康,还可能对环境、周边人群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应制定生物安全操作的相关标准并提高操作质量,对于提升相关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生物性危害(Biological hazard, Biohazard),又称为“生物危害”,指的是会对人类及动物有危害的生物或生物性物质。这些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病毒、含有病原体的组织切片、体液、固体废物和呼出的气息。生物安全防护指的是避免生物危害因子对人类社会和环境产生相关危害而采取的原则、设施和技术路线。世界卫生组织将生物安全等级分为四个等级:BSL-1(生物安全等级1)、BSL-2、BSL-3和BSL-4[1,2]
实验室相关生物安全防护的装备及设施包括:一、安全防护设施、个人防护装备,具体包括生物安全柜(根据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标准分为三个等级)和个人生物安全防护设施。二、实验室设计和建设要求。三、管理制度,规范操作规程和程序。
近些年来,国家及政府越来越重视生物安全风险的相关制度、规范及法律的建设。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防护法》,脑组织库作为一个尸体解剖检验、新鲜组织处理及遗传资源保存的机构,在脑组织采集及脑与组织样本处理的过程中,存在多种可能发生生物安全事故的情况,因而需要制定总结关于大体解剖取脑场地、人体组织病理实验室的建设装备要求。在取材前、取材中、取材后各个过程中应当遵循的生物安全规范标准,并综合整理个人生物安全防护准则以及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应急程序,在脑库运行的各个环节注意并遵循相关要求,并使得相关从业人员了解、掌握相关要求,以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神经系统变性病变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及额颞叶痴呆等病变脑组织中存在的如淀粉样蛋白[3,4]、Tau蛋白[5,6]、共核蛋白[7,8]等病理性蛋白,这些病理性致病蛋白质具有类似于朊蛋白的某些传播及自我复制的特性,更加强调在脑组织库的运行中遵守相应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标准的必要性。
在撰写该文献时用到的相关法律、文件及行业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17)》、《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 50346—2011)》、《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201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 19082—2009)》、《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 19083—2010)》、《手部防护机械危害防护手套(GB 24541—2009)》、《法医学尸体检验技术总则(GA/T 147—2019)》、《尸体解剖检验室建设规范(GA/T 803—2009)》等。

2 尸检取材场地及病理实验室的装备要求:

脑库的建造离不开大体脑组织的解剖取脑和脑组织的病理检查,尸体解剖室-进行取得脑组织的场所和病理实验室-对脑组织进行后续处理的场所(统称尸检中心)必须达到生物安全标准。科学合理的尸检中心工程建设有利于保护相关人员,减少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生物安全暴露程度的不同,一般解剖室可分为普通解剖室(P1,防护等级1)、腐败性大体解剖室、普通感染性大体解剖室(P2)和符合生物安全防护等级3(P3)的普通解剖室。根据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实验室设置了4个不同级别的屏障设施建设标准,分别是P1、P2、P3和P4。第一级防护等级最低,第四级防护等级最高。目前,P4级生物实验室用于操作可引起人类严重疾病的致病微生物,以及国内尚未发现或宣布淘汰的微生物。我国P4实验室为数不多,在脑库的日常运行中不会涉及到这一水平的微生物,因此设置要求不作讨论。一般微生物和病原体的生物安全防护标准请参照附录A。
1 P1级尸检中心适用于携带和感染病原微生物,或符合BSL-1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病原微生物污染和脑组织。
2 P2级尸检中心适用于处理受符合BSL-2生物安全防护等级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或污染的大体和脑组织。除此之外,根据欧洲脑科学及脑病理相关专家及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相关建议,对于含有神经变性疾病相关病理蛋白的材料处理在有条件的研究机构也应采取P2级别生物防护[9,10]
3 P3级尸检中心适用于处理受符合BSL-3生物安全防护等级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或污染的大体和脑组织。

2.1 尸检场地相关要求

2.1.1 尸体解剖检查室严禁在生活用水水源附近建设,并且应远离人口密集区及向城市提供排水、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
2.1.2 尸检中心应设计以尸检实验室为核心的其他功能用房。尸检室和其他房间进出应有专门的门或通道。行人通道应与尸体通道分开。解剖室与洁净区之间应有缓冲区。
2.1.3 尸检中心不得设置抗震缝、伸缩缝,应采用保温节能的建筑材料。
2.1.4 尸体解剖检查室内墙壁采用防水材料,墙面平整光滑,无间隙,无明显凹凸。地面应平整,采用
耐磨、防水、防滑、耐腐蚀、易清洁的材料,每15m2地坪应设干净的地漏。
2.1.5 门应采用防火防潮材料,带保险锁。净宽不小于140cm,不设门槛,开启方式应为手动或感应式。应安装塑钢或铝合金可移动窗,腐败尸体解剖检验间和普通传染病解剖检验间应配备密封窗。
2.1.6 尸体解剖检验室内选用的尸体解剖台应符合GA/T 750—2008标准,解剖台应在解剖室内中央或多台对称分布,四周留有工作通道。
2.1.7 尸检实验室应设置带空气过滤器的新风入口,可根据室内温度和臭气排出程度调节风量。层流应采用上送下排的方式实现。打开新风供应系统和排气系统后,解剖台面上方50cm处氨气(NH3)平均浓度≤1mg/(m3h)h(小时),硫化氢(H)平均值小于或等于1mg/(m3h)。
2.1.8 普通尸体解剖检验室室内负压在-10Pa~ -5Pa,腐败及普通传染性尸体解剖检验室-20Pa~ -5Pa。
2.1.9 解剖室内应配有无影灯,除照明光源外,还应配有移动式碘钨灯、多波段光源和应急灯等。照度应在700LX~900LX,所有照明灯的控制应使用轻触开关。
2.1.10 各级解剖检验室应配有紫外消毒灯、消毒柜或其他先进消毒设备。宜选用波段为250nm~270nm的紫外灯管,紫外消毒灯的平均功率应不小于1W/m3或每10m2安装30W紫外消毒灯1支。
2.1.11 尸体解剖室应安装有感应式、脚踏式或胳膊碰撞等形式的水龙头,配有洗手液及消毒液,并应配备有冲洗眼设施。
2.1.12 废弃物收集应设专门的密封容器,收集装置应采用不锈钢和其他耐腐蚀材料,简易的废弃物收集装置也可以采用专用塑料袋代替。废弃物应按照国家规定统一采取无害化处理。
2.1.13 污染气体及废水应通过专用排放通道及处理装置处理后达到国家相应要求后再排入外界。(图1)
2.1.14 尸体解剖检验室防火等级应不低于二级,应设有室外消防通道并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并配备有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及消防装置。
2.1.15
尸体解剖检验室应保证电气安全,应安装可靠的漏电断路保护器,所有配置的医用设备,应持有生产合格证。

2.2 相关等级解剖室和实验室的具体要求

2.2.1 P1解剖室和实验室的标准化配置
2.2.1.1 解剖室应安装可关闭的窗户门,安装的门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妨碍正常进出和排出;
2.2.1.2 解剖室出口附近应设置洗手盆。
2.2.1.3 解剖室入口处应有存放和悬挂衣物的设施,将个人衣物和实验室工作服分开存放。
2.2.1.4 解剖室的包围结构和物理屏障,包括墙壁、土壤等,必须易于清洗、防水和防腐蚀。地面必须光滑防滑,不允许铺地毯。
2.2.1.5 解剖室的桌、柜、座应稳固,棱角应光滑。
2.2.1.6 解剖室的桌、柜应易于清洁,试验台应防水、耐腐蚀、耐热、坚固。
2.2.1.7 解剖室应有足够的空间和设施放置实验材料和仪器。
图1 解剖室空气处理系统

Fig 1 Air Ventilation System of Brain Bank Set Up

2.2.1.8 根据具体工作和过程的性质,有秩序地建立测试设施、作业计划、所需物品等,以避免干扰、相互污染,并自助于相关人员逃离危险区域并获得急救。
2.2.1.9 解剖室可以利用自然通风。如果用非自然通风的话,应该避免交叉污染。
2.2.1.10 如果有可开启的窗户,应安装防蚊纱窗。在解剖室必须避免不必要的反射和强光。
2.2.1.11 操作台30米内应配备洗眼设施,如有必要应安装紧急喷淋设施,避免在操作相关刺激性及腐蚀性物品时发生喷溅等意外情况。
2.2.1.12 解剖室应设置相应的负压排气柜,避免有毒、刺激性、挥发性物质对相关人员的伤害。
2.2.1.13 解剖室应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和安全设施,避免高毒物质的相应危害。
2.2.1.14 若应用高压及可燃气体,应具备符合国家、地方的相关规定和规范的安全措施。
2.2.1.15 应建立应急照明系统。
2.2.1.16 应该有足够的电力供应。解剖室应有足够的电源。此外,在电路的关键节点处应安装保护和报警装置。
2.2.1.17 给排水管道系统应无渗漏,排水设计应防止回流。
2.2.1.18 解剖室必须配备应急设备,以避免相关的紧急事故。
2.2.1.19 应提供适当的通信设备。
2.2.1.20 必要时,应配备适当的消毒灭菌设备。
2.2.2 P2解剖室与实验室的标准化配置(图2)
2.2.2.1 适用时,应符合BSL-1解剖室的要求。
2.2.2.2 解剖室主要入口的门及安装的生物安全柜的门应具有自动关闭功能;此外解剖室的主要入口的门应安装控制装置来控制人员出入。
2.2.2.3 解剖室工作区域外应有存放备用物品的条件。
2.2.2.4 应在解剖室工作区安装眼睛清洗装置。
2.2.2.5 高压蒸汽灭菌器或其他适当的灭菌装置必须安装在解剖室或解剖室的主楼内。
2.2.2.6 实验室应设置生物安全柜,用于处理病原微生物样品。
2.2.2.7 生物安全柜的安装和使用应符合产品的设计要求。生物安全柜的废气在室内循环时,应提供室内通风条件;如果有需要通过管道通风的生物安全柜,其排气管道应独立于解剖室和实验室的其他通风系统。
2.2.2.8 解剖室内应安装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并且应装有紧急备用电源避免重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断电。
2.2.3 P3解剖室和实验室的标准化配置(图3)
图2 P2解剖室的结构图范例

Fig 2 Example diagram of an autopsy room at BSL-2 level

Illustration:1)The autopsy room has two different passageways, one connected to the morgue and the body entry, and one entry for the staffs. The dissection room is equipped with a transfer chamber for the obtained brain tissue transfer;2)The dissection room is a zone with negative air pressure, equipped with autoclave and emergency eyewash facility;3)The dissection room is considered as a polluted area. When leaving the polluted area, the operator passes through the buffer zone, which is equipped with a hand-washing device.

图3 P3解剖室的结构图范例

Fig. 3 Example diagram of an anatomical room at BSL-3 level

Illustration:1)The autopsy room has two different passageways for the operator and the body, and it is equipped with a transfer chamber for the brain tissue transfer;2)The dissection room is a zone with negative air pressure;3)The dissection room is considered as a polluted area, and when the operator leaves the polluted area to the semi-polluted area, there is an area blowing the disinfection wind;4)The semi-polluted area is equipped with autoclave and emergency eyewash facility;5)Before entering the cleaning area, there is a buffer zone, and the operator has to take a shower to enter the cleaning area.

2.2.3.1 解剖室应明确划分为防护区(防护服更换区、缓冲区、核心区)和其他区域(监控室、清洗换衣区、淋浴间)。保护区应建在隔离区或解剖室独立建设,并应有出入控制。
2.2.3.2 在解剖室进行高风险作业的空间是核心区,有关人员必须通过缓冲区进出。
2.2.3.3 核心区不得与其他公共区域直接相邻。
2.2.3.4 解剖室设置了传递窗的情况下,其密闭性及相关指标因所在区域而异,可以满足传递窗内物体消毒、灭菌的条件。当安装具有排气或自净化功能的传递窗时,排气风必须通过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和排出。
2.2.3.5 围护结构(含墙体)应符合国家抗震要求和建筑防火要求。地板与天花板之间的接缝应易于清洁消毒。解剖室保护区域内的围护结构的所有接缝应安全密封。解剖室防护区的围墙表面应光滑、耐腐蚀、防水、易于清洁、消毒,地面应防水、平整、耐腐蚀、易于清洁。
2.2.3.6 解剖室的所有门都可以自动关闭,必要时应设置观察窗;门的开启和关闭不应阻止有关人员进入和离开解剖室,所有窗户都必须关闭,用耐冲击、耐磨等玻璃加以保护,解剖室的建筑物高度必须符合解剖室的要求。安装的相关设备应留下足够的空间进行维修。
2.2.3.7 解剖室应配备独立的送排风系统和空气净化系统,确保手术时气流从低风险区流向高风险区,解剖室内的气体经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后,通过独立的排气管排至室外。保护区送、排风口的设置应遵循气流定向的原则,以减少保护区气流死角产生涡流和空气污染;空气排放及输送不应影响其他设施的运作,也不应使用从解剖室保护区排出的空气。
2.2.3.8 解剖室防护区送风管关键节点应设置完全关闭的生物密闭阀。解剖室送、排风管关键部位的生物气密处应设置排风机。排气扇后管道正压段的长度应尽可能缩短。这段管道不应该穿过其他房间。解剖室保护区设置分体空调。
2.2.3.9 解剖室防护区内实验出口附近必须配备有手动洗手设施。实验室不具备供水条件的,应当有非手动手消毒灭菌设施。应在解剖室和市政供水系统之间安装防回流设施。
2.2.3.10 生物安全型高压蒸汽灭菌器应设置在解剖室的保护区内,放置在易于维护的位置,并与解剖室的围护结构安全、密封连接。对于在实验室保护区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物品,应采取进一步的消毒措施。实验室内安装紫外线消毒灯或其他适用的消毒灭菌设备时,应在实验室防护区的重点部位配备便携式局部消毒装置(如消毒喷雾器),并配备足够的消毒剂。
2.2.3.11 解剖室保护区内的污水处理系统应独立于解剖室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直接引至实验室专用消毒灭菌系统。污水(包括污物)应进行可靠处理,并在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后排放,以满足排放要求。
2.2.3.12 解剖室的电力供应符合所有设备电力要求,并应保持原位。生物安全柜、风扇、照明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监视和报警系统必须配备紧急电源,必须保持半小时以上。另外,应在安全的地方设置专用配电箱。
2.2.3.13 核心区域的照明必须≥350°LX和其他地区的照明≥200°LX;必须使用防水清洁灯以避免过度的光和反射,并安装紧急照明系统至少半小时。
2.2.3.14 解剖室门口应安装门禁,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解剖室。如有必要,可立即拆除解剖室门的联锁装置;应在互锁门附近设置紧急手动解除开关。
2.2.3.15 核心区与外界的负压应≥40Pa,与相邻空间的负压应≥15Pa。保护区内各独立房间通风频率不低于12次/h,温度控制在18℃-26℃,正常情况下相对湿度控制在30%~70%;在消毒状态下,相对湿度应符合消毒灭菌的有关要求。
2.2.3.16 解剖室应配备设计完善的危险警报和监测系统以及安装用于向外部传送信息和数据的通信设备。

3 个人生物安全防护装备与措施

在脑库的各项操作中操作人员可能因为防护意识欠缺、防护装备不规范、操作不符规范,造成或大或小的生物安全事故:如携带有病毒的气溶胶及液体喷溅等都大大增加了实验室人员感染及交叉感染的可能[11];又存在着对于防护规范的不熟悉而导致过度防护,造成个人防护装备的浪费。在平时的工作中实验室的相关操作人员建立良好的工作行为以及配备有完备的个人生物安全防护装备对于减少及防止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

3.1 尸检及病理实验室的良好工作行为

3.1.1 应建立并执行准入制度。所有进入人员要知道实验室的潜在危险,符合实验室的进入规定。
3.1.2 规范个人行为。在工作区不可进食、抽烟及存放食物;掌握实验室标准的良好操作规程后方可进入相关实验室工作。
3.1.3 按规程小心操作,避免发生泼溅或造成气溶胶,如错误的离心操作、移液等操作。
3.1.4 不要穿个人衣物和佩戴饰物进入实验室防护区,离开实验室前淋浴。用过的实验防护服按污染物处理,先消毒灭菌再洗涤。

3.2 主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 防护面屏;防护眼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手套(长袖手套);工作服(外科刷手服);一次性隔离衣;防水围裙;工作鞋、防水鞋套;防护头罩;正压头罩、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3.3 关键个人防护装备的要求及使用方法

3.3.1 手套的要求及使用方法
手套应符合GB10213-2006;应为丁腈材质或乳胶材质;应为长袖手套;戴手套不能代替手部卫生,手套的大小应适当;佩戴前,应进行简单的充气检漏,确保手套不受损;手套必须在防护服袖外面。不要重复使用手套;严格禁止戴手套触摸脸部,调整个人防护用品。
3.3.2 外科口罩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12],佩戴口罩前应洗手;将口罩有颜色一面向外;金属鼻夹向上;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应将前面风琴式褶皱拉至下巴遮住整个下颌。
3.3.3 防护口罩使用注意事项:防护口罩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使用前应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产品使用限制;应在佩戴前进行适合性检验;每次佩戴,应做气密性检查,不密合不要进入危险区域;防护口罩不应重复使用;口罩受到体液喷溅,应尽快更换。
3.3.4 防护服穿脱注意事项:穿着防护服前应检查防护服的完好性,应保证大小合适;穿着防护服后也应做抬手、抬腿、弯腰等动作检查防护服是否合身;可用胶带密封防护服接合部位;脱除防护服应注意内裹外原则,避免双手和防护服外表面接触。
3.3.5 尸检人员的个人防护标准:
3.3.5.1 一级防护:工作人员可穿戴一次性解剖服、一次性手术口罩、医用防护口罩、丁腈手套或乳胶手套、脚套,身体保护面积为体表面积的80%以上。
3.3.5.2 二级防护:工作人员可穿戴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面罩(性能与kn95防护等级相当)、防毒面具或带过滤棉的防毒面具(N95级)或活性炭盒(能隔离有机蒸汽)、棉手套、乳胶手套、防割手套、雨靴、护目镜。人体保护面积占体表面积的95%以上。
3.3.5.3 三级防护:工作人员可穿戴多层医疗/生物化学防护服、全面医疗防护口罩(相当于KN95及上级+医疗防护口罩)、棉手套、多层腈手套或乳胶手套、防割手套、长袖手套、长靴、护目镜、正压防护服、防辐射服身体防护面积达到总体表面积的100%。

3.4 穿戴防护用品顺序(图4):

3.4.1 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面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进入潜在污染区[14]
图4 BSL-2级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穿戴顺序[15]

Fig 4 Personal safety equipment wearing procedure according to BSL-2 standard[15]

3.4.2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14]

3.5 脱除防护用品顺序

3.5.1 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脱手套-消毒手-摘下护目镜-脱下防护服-脱下鞋套-洗手和/或消毒手-进入潜在污染区域,洗手或消毒手,使用后的物品应放入专用容器内,以防灰尘进入[14]
3.5.2 离开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消毒-脱下工作服-脱下防护面具-脱下帽子-在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消毒手[14]

3.6 手卫生的方法和要点:

3.6.1 日常工作中应遵循手卫生规范;进入污染区、戴手套和穿个人防护装备、进行无菌操作前应进行 手卫生;接触污染物、脱去个人防护装备后应进行手卫生。
3.6.2 快速手消毒方法:手部快速消毒应持续45秒以上;取适量消毒剂,将整个手掌均匀铺开,按六步洗法搓手约30秒,直至干燥。
3.6.3 流动水的洗手方法:整个过程要持续1分钟以上。在流动的水下,双手完全湿润,在整个手掌上均匀涂抹适量洗手液;按六步洗手法搓手,然后用流动
水彻底冲洗双手,并用干净的纸巾擦拭(无感水龙头应使用干净的纸巾开关)。

3.7 对于非传染性或感染性脑组织:

可按照BSL-1生物实验室的个人防护要求进行穿戴及准备。BSL-1个人防护基本配备:工作服、手套、工作鞋、必要时可佩戴口罩。

3.8 对于传染性或感染性的脑组织:

可按照组织所携带或患有相关传染性疾病的微生物防护级别进行穿戴及准备。对于符合BSL-2生物安全防护标准的组织样本的个人防护基本配备:一次性工作服、防护眼罩、防护口罩、防护服、双层手套、工作鞋、防护鞋套。BSL-3生物安全防护标准的装备在BSL-2的基础上增加正压头套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3.9 对于具有明确病史及病历资料具有传染性疾病史的入库组织可按照该微生物所采取的个人生物安全防护级别选取个人生物安全防护装备,无传染性疾病史的入库组织按照生物安全防护一级选取个人生物安全防护装备;来自于社区且无明确病史及病历资料的入库组织,可按照生物安全防护二级的标准选取个人安全防护装备。

4 取材前生物安全防护注意事项

在脑组织入库前应该对即将入库组织生前的相关病史,必要的化验检查结果,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予以采集,这样才能了解入库组织有无传染性疾病以及有何种传染性疾病,并在尸检及取材的过程中我们应采取何种等级的防护措施。

4.1 应在脑组织入库及尸体解剖前完善相关标本入库前的流行病学史的调查及询问。完善患者相关传染病的病史及病案内容的收集与整理。做好相关传染性疾病的相应预案及防护。

4.2 如患者生前具有相关传染病史或入库组织携带某种微生物,应明确该疾病及微生物的神经传染性及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进行标识及登记,并将相关信息通知参加尸检及病理取材、处理的相关人员(具体微生物所采用防护等级见附录A)。

4.3 应对相关陪同及取材人员的相应流行病学史进行相关登记,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4.4 对遗体进行尸检前职业暴露风险等级的判定及采用的相应防护水平:

4.4.1 一级职业接触危险尸体:无疑似传染病或致病性毒物的尸体,可在普通尸检室解剖。
4.4.2 二级职业暴露风险尸体:有毒品史、肝病史、结核史等情况之一的尸体,可能携带常见乙类传染病病原体的尸体,在甲类传染病疫区和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疫区内发现的异常死亡尸体,应当在腐败尸体解剖室或者普通传染病尸体解剖室进行。
4.4.3 三级职业接触危险尸体:受危险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尸体,以及经确认或疑似诊断为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SARS、COVID-19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尸体,按根据危险因素的致病特点,根据SARS、COVID-19等法律、法规和相关学科的要求,P3解剖室是系统解剖的首选。如果不符合条件,需要与有关部门配合,可在解剖室或其他具备空气、污水过滤或消毒负压条件的场所进行。

5 取材过程中生物安全防护标准

在取材及尸检操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体液及气溶胶的飞溅,造成实验室相关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16,17],相关人员如在操作中频繁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及体液则会大大增加被传染的风险,接触到含高浓度病毒的血液时仅需0.004ml便可被感染,而气溶胶则在操作过程中更易产生,气溶胶的核心液滴能够在空气中漂浮较长时间并向远距离传播,最终坠落到环境及物品表面;液滴可污染1m范围内的表面[18]。这些气溶胶能作为潜在的感染物深入到肺泡中。所以在取材过程中同样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5.1 验尸过程应遵循人类系统验尸的正常步骤,根据卫生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病理尸体解剖技术规范和尸检诊断常规(卫办医发〔2002〕73号文件)和《法医学尸体检验技术总则(GA/T 147— 2019)》。
5.2 尸检时尸体应放在防漏验尸安全袋或专用验尸台上进行,以免液体溅出和泄漏。
5.3 对于感染性疾病的组织,应尽量减少污染或病原体传播的可能性。
5.3.1 尽量使用一次性工具(头枕、纸巾切割板、含有福尔马林的塑料容器)。准备一套工具用于传染病感染者的解剖。开颅或开胸术不建议使用电锯。建议使用手动锯和骨剪刀来减少骨气溶胶。
5.3.2 尸体查验及解剖应谨慎操作,使用干性解剖方法,为防止外溢不得用水冲洗,应多利用吸水物品及时吸净体液。
5.3.3 打开颅取脑时,将塑料袋套在尸体的头部,牢牢扎在脖子上,打开塑料袋的末端,在塑料袋中打开头盖进行操作,减少气溶胶的局部形成。
5.3.4 在保证提取生物材料的前提下,尸体检验前,宜采用3000mg/L的含氯消毒水或0.5%过氧乙酸的纱布或棉球填塞尸体所有与外界相通的通道。
5.3.5 尸检查验及解剖过程中,动作应轻柔,禁止大力按压尸体,尽量避免操作者沾染尸体体液及相关分泌物。防止尸血、体液、分泌物、污水等溅于解剖台外,如有发生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消毒处理。
5.3.6 尸检过程中取得的检材,不得暂放于解剖台附近,需及时拍照记录、规范切开、固定、包装,确保密封保存。
5.3.7 在尸检和检查过程中,为保持环境中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应随时用0.5%84消毒剂或过氧乙酸喷洒尸检室的地面和墙面。
[下半部分将在本刊下期发表,敬请关注]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