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Journals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Abbreviation (ISO4):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Editor in chief: Jun WANG

About  /  Aim & scope  /  Editorial board  /  Indexed  /  Contact  / 

Based on TCM inheritance auxiliary platform to discuss on hypertension

  • DAI Shuang , 1 ,
  • YANG Ge , 2 ,
  • YAN Hua 2 ,
  • WANG Shuli 2 ,
  • TIAN Lin 2 ,
  • WU Wei 2 ,
  • LUAN Xiangjia 2 ,
  • SUN Limin 2 ,
  • WANG Yao 2
Expand
  •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 2 Geriatric Department, Guanganmen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Received date: 2020-03-30

  Revised date: 2020-07-07

  Online published: 2020-09-25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was aimed to study prescription regularity on hypertension treatment of Yang Ge professor. Methods: A total of 181 prescriptions were obtained by manual retrieval. TCM Inheritance Auxiliary Platform (V 2.5) was used in the study of single drug, pair of drugs, triangle drug, and compatibility laws by using association rules, complex systems entropy clustering and unsupervised entropy hierarchical clustering.Results: The most common herbal medicine is Gancao (134 times, 74.03%)、Tianma (121 times, 66.85%)、Gouteng (110 times, 60.77%); the most common matched pair of medicine is Gouteng-Tianma (106 times, 58.56%); the most common compatibility laws were Niuxi, Gouteng-> Tianma. Conclusion: Professor Yang always use Tianma, Gouteng, Niuxi, Sijunzi Decoction, et to clam the liver and suppress yang, restore qi and blood movement and invigorate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o treat the hypertension about old men.

Cite this article

DAI Shuang , YANG Ge , YAN Hua , WANG Shuli , TIAN Lin , WU Wei , LUAN Xiangjia , SUN Limin , WANG Yao . Based on TCM inheritance auxiliary platform to discuss on hypertension[J].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2020 , 3(3) : 221 -225 . DOI: 10.3969/j.issn.2096-5516.2020.03.011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其中本文的研究内容为原发性高血压,主要表现为体循环动脉压的升高。2019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提示目前全国有心血管疾病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45亿,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1],可见高血压发病率之高。高血压还容易导致其他脏器的损伤,引发多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高血压的控制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β受体拮抗剂、CCB、ACEI、ARB和噻嗪类利尿剂进行降压治疗[2],但是单纯西药治疗可能出现抗药性、副作用或血压控制不良等情况,加入中药辅助治疗可有效降压,减少药量,有助于血压的长期控制。我们通过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3]的相关功能对广安门医院老年科杨戈主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提取出治疗的核心方药,为总结出经验方提供可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广安门医院杨戈主任门诊进行高血压治疗的患者病例资料,共181诊次,年龄34~92岁,平均年龄67.49岁,其中男性患者48诊次,女性患者133诊次。

1.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中高血压相关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4]

1.1.3 排除标准

诊断为高血压,但病史、方药记录不全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资料收集方法

由医院计算机信息中心及跟随杨主任学习的学生汇总收集门诊病例资料,按照“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录入的要求规范[5],准确收集一般信息、病史(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中医四诊、查体及辅助检查)、诊断、治法、方药等信息,及时整理病例资料。

1.2.2 数据前期整理及规范

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行筛查整理,将符合排除标准的资料剔除。根据《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第二版)[6]与《实用中医诊断学》[7]中的证候诊断标准对证候名称规范化整理。对于资料处方中出现的药名,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进行规范化处理,如“仙灵脾”改为“淫羊藿”,“草决明”改为“决明子”,“吴萸”改为“吴茱萸”等。整理规范化的病例资料由双人双机各自独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并相互核对结果,保证数据一致率大于95%。

1.2.3 数据分析挖掘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平台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可以利用回顾性研究资料从多方面、多角度总结、创造经验方[8]。我们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复杂系统熵聚类和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算法,对杨戈主任门诊治疗高血压的处方进行核心组合及新方提取研究。

2 结果

2.1 高血压证候情况分析

通过对证候统计情况的分析发现,排在前四位的证候为:肝阳上亢证 (65次,35.91%)、肝肾阴虚证(38次,20.99%)、肝风内动证(29次,16.02%)、痰瘀互结证(24次,13.26%),根据频次从高到低,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高血压证候统计
序号 证候 频数/% 序号 证候 频数/%
1 肝阳上亢证 65(35.91%) 5 湿痰证 13(7.18%)
2 肝肾阴虚证 38(20.99%) 6 肝经湿热证 9(4.97%)
3 肝风内动证 29(16.02%) 7 寒凝血瘀证 3(1.66%)
4 痰瘀互结证 24(13.26%)

2.2 治疗高血压最常见的单味药、对药、角药

通过应用平台系统中的药物频次统计分析,发现杨戈主任治疗高血压的181诊次的处方中,最常见的前5位的单味药是:甘草(134次,74.03%)、天麻 (121次,66.85%)、钩藤(110次,60.77%)、大枣(95次,52.49%)、牛膝(86次,47.51%),根据出现频率从高到低排列,结果见表2。通过组方分析中的组方规律按钮,支持度设置为50,置信度设为0.6,最常见的前5位对药是:钩藤-天麻(106次,58.56%)、甘草-天麻(104次,57.46%)、甘草-钩藤(96次,53.04%)、甘草-大枣(91次,50.28%)、牛膝-天麻 (80次,44.20%),根据出现频率从高到低排列,结果见表3。出现频次排在前3位的角药分别是:甘草-钩藤-天麻(92次,50.83%)、甘草-大枣-天麻(72次,39.78%)、牛膝-钩藤-天麻(72次,39.78%),根据频率从高到低排序,结果见表4
表2 治疗高血压常用单味药
序号 中药名称 频数/% 序号 中药名称 频数/%
1 甘草 134(74.03%) 7 白术 76(41.99%)
2 天麻 121(66.85%) 8 麦芽 71(39.23%)
3 钩藤 110(60.77%) 9 茯苓 68(37.57%)
4 大枣 95(52.49%) 10 黄芪 66(36.46%)
5 牛膝 86(47.51%) 11 黄芩 62(34.25%)
6 神曲 85(46.96%) 12 炒酸枣仁 60(33.15%)
表3 治疗高血压常用对药
序号 对药 频数/% 序号 对药 频数/%
1 钩藤-天麻 106(58.56%) 5 牛膝-天麻 80(44.20%)
2 甘草-天麻 104(57.46%) 6 甘草-神曲 76(41.99%)
3 甘草-钩藤 96(53.04%) 7 牛膝-甘草 74(40.88%)
4 甘草-大枣 91(50.28%) 8 大枣-天麻 74(40.88%)
表4 治疗高血压常用角药
序号 角药 频数/% 序号 角药 频数/%
1 甘草-钩藤-天麻 92(50.83%) 5 甘草-神曲-天麻 68(37.57%)
2 甘草-大枣-天麻 72(39.78%) 6 神曲-钩藤-天麻 67(37.02%)
3 牛膝-钩藤-天麻 72(39.78%) 7 牛膝-甘草-钩藤 66(36.46%)
4 牛膝-甘草-天麻 70(38.67%) 8 甘草-神曲-钩藤 66(36.46%)

2.3 关联规则分析下治疗高血压的中药配伍规律

关联规则通过算法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关联度最大的中药配伍,对发现实用药对和配伍规律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规则分析,我们得到了排在前3位的配伍规律:牛膝,钩藤->天麻(置信度0.986);神曲,钩藤->天麻(置信度0.985);牛膝,甘草,钩藤->天麻(置信度0.985)。结果见表5
表5 治疗高血压的中药配伍规律
序号 关联规则 置信度 序号 关联规则 置信度
1 牛膝,钩藤->天麻 0.98630137 4 甘草,神曲,钩藤->天麻 0.984848485
2 神曲,钩藤->天麻 0.985294118 5 大枣,天麻->甘草 0.972972973
3 牛膝,甘草,钩藤->天麻 0.984848485 6 神曲,天麻->甘草 0.971428571

2.4 复杂网络分析治疗高血压的中药配伍规律

复杂网络分析是指利用算法帮助我们分析数据,发现资料中的共性处方配伍网络,其在中药配伍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组方分析中的规则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设置支持度为40,置信度为0.6,得出杨戈主任治疗高血压的核心药物为天麻、钩藤、牛膝、甘草、大枣、神曲。结果见图1
图1 治疗高血压的核心药物为天麻

2.5 熵层次聚类分析治疗高血压核心组合及新方提取研究分析

设置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运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我们得到165组2味药核心组合,对结果再次进行提取组合,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可得到6项核心组合,结果见表6。运用空间网络图展示,如图2
表6 用于高血压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
序号 核心组合 序号 核心组合
1 麦冬-玉竹-黄精 4 鳖甲-地骨皮-玉竹
2 川芎-白芷-细辛 5 川芎-葛根-红花
3 黄芩-石决明-桑寄生-杜仲 6 天冬-代赭石-牡蛎-龙骨-川楝子
图2 运用空间网络图展示6项核心组合
使用熵层次聚类,再次将核心组合整合,得到 3个候选组方,结果见表7,运用空间网络图展示,如图3
表7 治疗高血压候选新方
序号 候选新方
1 麦冬_玉竹_黄精_鳖甲_地骨皮
2 川芎_白芷_细辛_葛根_红花
3 黄芩_石决明_桑寄生_杜仲_天冬_代赭石_牡蛎_龙骨_川楝子
图3 运用空间网络图展示得到3个候选组方

3 结论

高血压相当于古籍中记载的“头痛”、“眩晕”范畴,自古就有众多记载。《内经》中病机十九条提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头痛是肝风内动导致。文献分析显示现代医家认为头痛的病机主要在气、血、痰、瘀、虚等方面,以肝风内动、痰瘀阻络为主要病机[9]。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回顾性资料的算法分析,我们发现杨戈主任治疗高血压最常应用的单味药是甘草、天麻、钩藤、大枣、牛膝、神曲、白术、麦芽、茯苓、黄芪等。其中甘草、白术、茯苓、黄芪健脾益气,补益中焦;神曲、麦芽醒脾开胃、消食导滞,取“四君子汤”之意。名老中医刘志明先生认为治疗眩晕除需要以四物汤补肝肾,益精血,还应注意“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亦合用四君子汤调补中焦,补脾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10]。《本经》载:“天麻味辛,温。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明·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中写道:“天麻,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张元素认为天麻善治风虚眩晕头痛。清·黄元御在《玉楸药解》记载到:“钩藤,味甘,微温,入足厥阴肝经。泻湿清风,止惊安悸,治木郁筋惕、惊悸瘈疭。”最常见的对药为钩藤-天麻、甘草-天麻、甘草-钩藤,其中天麻与钩藤的配伍使用堪称经典。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可息风止痉,平肝潜阳;钩藤甘而微寒,归肝、心包经,功善息风止痉,清热平肝,两药相伍可增强平肝息风的作用,对于肝阳上亢导致的血压升高、头痛、眩晕有很好的疗效。现代药动学研究发现二者配伍后可使天麻较快达到峰值且Cmax与AUC增加,先发挥滋阴潜阳作用;随后,在天麻发挥药效后钩藤碱继续维持峰值且Cmax及AUC增加,可弥补天麻半衰期较短的缺点,两药配伍有利于更好地维持降压作用[11]。最常见的角药是甘草-钩藤-天麻、甘草-大枣-天麻、牛膝-钩藤-天麻,钩藤与天麻再加上甘草调补中焦脾胃,平肝的同时注意养阴柔肝,防止过清伤肝;或加上牛膝导热下行,引上越之肝阳归于下焦,恢复气血升降功能,同时滋养肝肾,刘迎辉等[12]发现引血下行化痰逐瘀降压牛膝方可降低痰湿壅盛高血压大鼠尾动脉血压、血管紧张素Ⅱ,且牛膝量越大降压作用越明显。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关联度最高的药物是牛膝,钩藤->天麻;神曲,钩藤->天麻;牛膝,甘草,钩藤->天麻。通过对配伍规律的分析,我们得到杨戈主任治疗高血压的核心药物为:天麻、钩藤、牛膝、甘草、大枣、神曲,以平肝熄风,健脾益气药物为主。分析归纳出3个候选新方,方1由麦冬、玉竹、黄精、鳖甲、地骨皮组成,药物多为滋阴清热之品,可用于治疗阴虚阳亢,上扰脑窍导致的高血压头痛;方2由川芎、白芷、细辛、葛根、红花组成,以行气温阳活血为主,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导致的高血压头痛;方3包括黄芩、石决明、桑寄生、杜仲、天冬、代赭石、牡蛎、龙骨、川楝子等药物,由镇肝熄风汤加减而成,适用于肝风内动型高血压。

4 典型病例

庄某,女,79岁。初诊时间:2018年6月3日。现病史:患者15年前经门诊诊断为高血压,血压最高180/100 mmHg,平时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日1片控制血压,近两月血压控制不良,出现较大波动,同时出现头痛、头晕,特来杨主任门诊寻求中药辅助治疗。患者既往有冠心病、腔隙性脑梗塞病史,具体程度不详。刻下症:头痛、头晕,晨起口苦,纳差,乏力,眠差多梦,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滑。诊断为:眩晕高血压。治疗:天麻20 g,钩藤15 g,夜交藤10 g,石决明30 g,寄生15 g,茯苓30 g,黄芩12 g,炒麦芽30 g,炒山楂20 g,麸炒神曲30 g,牛膝15 g,盐杜仲15 g,川芎18 g,大枣10 g,甘草6 g,黄芪25 g,麸炒白术25 g,炒酸枣仁35 g,藁本15 g, 14付,水煎服,早晚饭后分服。2周后复诊,患者自述血压控制较前好转,头晕发作减轻,仍有头痛,口中发黏,乏力,睡眠差,颈部僵硬,故调整原方,继续治疗,予天麻20 g,钩藤15 g,煅赭石30 g,寄生20 g,茯神25 g,炒麦芽30 g,炒山楂20 g,醋鸡内金20 g,川芎18 g,大枣10 g,甘草6 g,黄芪30 g,麸炒白术25 g,炒酸枣仁30 g,麸炒苍术15 g,陈皮12 g,葛根30 g, 14付,水煎服,早晚饭后分服。此患者连续于杨主任门诊治疗3月余,血压控制尚可且诸症减轻或消失。
按语:患者为老年女性,身体尚可,平素脾气急,易怒,肝肾阴虚,肝阳亢盛,火性炎上,上攻头窍,故头痛、头晕;肝阳有余,化热扰心,故失眠多梦等。证属本虚标实,标实为主,治以平肝熄风、补益肝肾之法。方中天麻、钩藤是治疗肝阳上亢的经验药对,可平肝熄风,共为君药;石决明质重味咸,可清肝潜阳,助君药加强功效;牛膝引血下行,补益肝肾,共为臣药。杜仲、寄生补益肝肾以滋阴;麦芽、山楂、神曲醒脾开胃,消食导滞;黄芪、白术、甘草、大枣健脾益气,补后天之本;黄芩清泻肝火;川芎通行气血,善解头痛;夜交藤、茯苓、酸枣仁宁心安神,均为佐药。
由此可见,高血压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但临床上以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最为常见。基于上述数据分析我们可知杨戈主任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主要以天麻、钩藤、牛膝合四君子汤加减,以平肝潜阳为法,调整气血升降功能,并且注重补益后天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杨主任认为尤其老年人的高血压更应注意对肝、肾、脾、胃的滋养固护,不可一味清热平肝。临床上治疗老年人高血压可以天麻、钩藤、牛膝、甘草、大枣、神曲等平肝潜阳、健脾益气、引血下行之品为核心药物进行加减,配伍滋阴、行气、活血等诸药。
[1]
胡盛寿, 高润霖, 刘力生, 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3): 209-220.

[2]
葛均波, 徐永健, 内科学[M]. 2013: 257-269.

[3]
徐丽丽, 薛燕星, 张润顺, 等. 名老中医有效经验方发现研究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 21(7): 1-4.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M]. 2018: 8.

[5]
高殿璞, 王映辉, 张润顺, 等. 中医医案规范化研究述评[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8, 25(5): 131-135.

[6]
姚乃礼,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第二版)[M]. 2002: 218-411.

[7]
邓铁涛, 陈群, 实用中医诊断学[M]. 2015: 359-361.

[8]
徐丽丽, 张润顺, 王映辉, 等. 名老中医经验方优化研究病例报告表设计思路和方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6, 23(9): 15-18.

[9]
刘燕, 李春胜, 赵永烈, 等. 基于聚类分析的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探讨[J]. 中国中医急症, 2019, 28(7): 1147-1151.

[10]
刘金凤, 徐利亚, 汪艳丽, 等. 刘志明治疗高血压病核心方的发掘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10(2): 152-154, 160.

[11]
吴丽红, 侯佳, 王珏, 等. 天麻钩藤配伍对天麻素和钩藤碱体内药动学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13): 2577-2582.

[12]
刘迎辉, 潘博涵, 引血下行化痰逐瘀降压牛膝方对痰湿壅盛高血压大鼠尾动脉血压、血管紧张素Ⅱ影响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5, 29(11): 162-164.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