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 Breeding in Guizhou Since 11th Five-Year Plan
YUYunchun, WEIJie, LINKaiqin, ZHOUFuyu, YANDonghai
Journal of Agriculture ›› 2025, Vol. 15 ›› Issue (7) : 36-4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 Breeding in Guizhou Since 11th Five-Year Plan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practice of tea tree breeding in Guizhou since the 11th Five-Year Plan, based on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ea economy,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alent cultiva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variety resource research,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m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nd landmark achievements of tea tree breeding in Gui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economy and technological histo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uizhou had conducted a series of studies on the diversity, functional genes and genomics,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variety adaptability, and wild tea tree protection of tea tree resources. 15 tea tree varieties have obtained the right of new plant variety protection, 2 varieties have passed provincial approval, and 4 varieties have been registered as national non major crop varieties. One invention patent was obtained, and one provincial standard was formulated and issued. It won 2 provincial second prizes and 2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third prizes. The paper provides excellent seed source guarante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in the province,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ea tree breeding in the future.
tea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 breeding research / practice / Guizhou Province
[1] |
王新超, 王璐, 郝心愿, 等. 茶树遗传育种研究“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J]. 中国茶叶, 2021, 43(9):50-57.
|
[2] |
罗显扬,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省茶叶协会. 贵州茶叶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08-2011)[M].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2012:3.
|
[3] |
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贵州省“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Z]. 2021.
|
[4] |
金钟秀. 坚守干净茶-贵州茶产业站稳第一方阵[N]. 贵州日报,2023-02-21(015).
|
[5] |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EB/OL].2021-01-08. https://www.gzrd.gov.cn/cwhgb/dssj2020ndqh/202101/t20210108_78129812.html.
|
[6] |
王庆. 新时代贵州茶产业之竞争力.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2018)[M].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2018:60-61.
|
[7] |
袁茂琴, 钱长江. 贵州普安特有植物四球茶Camelial tetracocca Chang的初步研究[J]. 贵州科学, 2009, 27(2):80-85.
|
[8] |
鄢东海. 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及野生茶树资源调查[J]. 贵州农业科学, 2009, 37(7):184-187.
|
[9] |
鄢东海, 罗显扬, 魏杰, 等. 贵州地方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多样性及绿茶品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3):81-85.
|
[10] |
鄢东海, 刘声传, 魏杰, 等. 贵州地方茶树品种资源的鉴定与利用[J].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25(6):1972-1976.
|
[11] |
鄢东海, 刘声传, 罗显扬, 等. 贵州地方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19):30-34.
为培育特色优良品种,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贵州4个地方茶树品种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贵定鸟王茶’、‘都匀毛尖茶’、‘湄潭苔茶’和‘石阡苔茶’品种群体内种质间遗传距离的变幅较大,分别为0.1792~0.8328、0.1745~0.8518、0.1480~0.6507、0.1516~0.8691,Nei’s基因多样性与Shannon信息指数及品种内RPAD谱带多态性显示它们的遗传多样性依次降低。4个地方群体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
|
[12] |
牛素贞, 刘玉倩, 杨锦标, 等. 贵州茶树地方品种的EST-SSR遗传多样性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 2012, 24(5):836-841.
|
[13] |
牛素贞, 宋勤飞, 安红卫, 等. 贵州古茶树种质资源基于形态特征的多样性研究[J]. 浙江农业学报, 2019, 31(10):1689-1699.
以分布在贵州的32个分布地的古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从形态学上对144份贵州古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除树姿外,其他9个形态性状变异系数均达 35%以上,10个形态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达到0.85以上;前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仅达到85.97%;5个生态区中,黔西南分布区的古茶树种质资源的形态遗传多样性与其他分布区相比较广泛;在欧氏距离5.60处供试材料明显分为3大类型;第Ⅰ类包括27个材料,该类材料主要来自于黔东南分布区、黔中分布区、黔西南分布区和黔北分布区,第Ⅱ类包括10个材料,主要来自黔西南分布区的晴隆县,第Ⅲ类包括107份材料,分布较为广泛。
|
[14] |
赵华富, 陈正武, 刘晓霞, 等. 贵州古茶园调查及其茶树的理化成分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6):80-89.
|
[15] |
周宇, 刘声传, 梁远发, 等. 同一生境不同茶树品种对氟的吸收累积特征[J].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25(6):2157-2161.
|
[16] |
段学艺, 胡华健, 朱强, 等. 贵州大树茶儿茶素组分及其品质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1):138-140.
|
[17] |
尹杰, 牛素贞, 刘进平, 等. 贵州石阡苔茶生化成分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 2013, 25(2):259-261.
|
[18] |
尹杰, 牛素贞, 宋勤飞, 等. 黔西南州野生茶树的性状特征及品质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 2013, 25(4):782-786.
|
[19] |
宋勤飞, 牛素贞, 何嵩涛, 等. 久安古茶树春梢芽叶性状及生化成分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2):505-509.
|
[20] |
宋勤飞, 王亚, 张雪寒, 等. 掌克古茶树无性系苗主要形态性状和生化成分的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22(9):3060-3071.
|
[21] |
刘声传, 段学艺, 赵华富, 等. 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生化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 15(6):1255-1261.
为了发掘新的种质资源,对贵州省25个县(市)境内53份树龄约100年以上的野生茶树资源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评价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3份野生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变异幅度大,存在丰富的多样性。53份资源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及酚氨比平均变异系数为27.55%,遗传多样性指数(H′)变幅为1.88~2.08、均值为2.00。53份资源中的23份资源儿茶素组分的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H′分别为37.10%、1.82。有13份资源的酚氨比小于8,28份资源的酚氨比在8~15之间,12份资源的酚氨比大于15。聚类分析发现,当欧氏距离值约为15时,53份资源聚可分为3大类复合组,无独立组存在。并从中初步筛选出高茶多酚资源5份、潜在优良种质资源1份及其它特殊资源20份。
|
[22] |
刘声传, 许应芬, 魏杰, 等. 基于2b-RAD技术分析白化茶树品种 (系)遗传多样性[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8):65-73.
为揭示白化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2b-restriction site-associated DNA,2b-RAD)对23份茶树种质(20份白化,3份常绿对照)进行测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群体结构。结果表明,共获得576 193 750条高质量测序数据和56 498个高质量SNPs。系统发育树和主成分分析表明,23份种质可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为1份来自贵州的大叶种,类群Ⅱ包含来自贵州的地方种质6份,类群Ⅲ包含来自浙江的14份种质和来自安徽、福建的2份种质。基于系统发育树,3个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均表现为:类群Ⅰ>类群Ⅱ>类群Ⅲ,类群Ⅰ和类群Ⅱ、类群Ⅲ之间分别呈现中、高度的遗传分化水平。综上所述,白化茶树品种(系)存在中、高度的遗传分化,不同地理来源的种质间遗传分化更大,为白化茶树种质鉴定、资源利用和育种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
[23] |
张小琴, 周富裕, 杨春, 等. 贵定鸟王种茶树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多样性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13(2):415-423.
|
[24] |
龚雪, 杨春, 郭燕, 等. 贵州久安古茶树资源的分类研究[J]. 种子, 2015, 34(4):56-63.
|
[25] |
陈正武, 陈娟, 龚雪, 等. 28份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的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28(4):1517-1523.
|
[26] |
沈强, 张小琴, 李兰东, 等. 沿河古茶树茶叶的感官品质及化学成分[J]. 贵州农业科学, 2015, 43(5):88-90.
|
[27] |
杨春, 周雪, 郭燕, 等. 5类久安古树红茶的挥发性成分测定[J]. 贵州农业科学, 2016, 44(2):56-60.
|
[28] |
杨春, 郭燕, 胡伊然, 等. 5类久安古树红茶的香气特征及差异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 2016, 44(7):324-327.
|
[29] |
杨春, 吴昌敏, 石伟昌, 等. 黎平地方茶树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及优异单株鉴选[J]. 种子, 2020, 39(10):63-72.
|
[30] |
杨春, 乔大河, 郭燕, 等. 115份贵州茶树资源氨基酸和茶氨酸分析与特异资源筛选[J]. 浙江农业学报, 2022, 34(7):1351-1360.
为筛选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探明贵州茶树资源氨基酸和茶氨酸特性,本研究分别利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15份贵州地方茶树资源春季一芽二叶生化样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结果表明:115份茶树资源的氨基酸总量在0.95%~7.96%,平均值为3.40%;茶氨酸含量在0~3.80%,平均值为1.58%;茶氨酸占比在0~67.66%,且集中分布于40%~<60%。在这115份茶树资源中,发现特异高氨基酸(氨基酸总量≥5%)茶树资源11份、特异高茶氨酸(茶氨酸含量≥3%)茶树资源3份。不同地方的茶树资源,其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贵定、黎平和石阡的茶树资源表现出较高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而三都和普安的茶树资源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显著(P<0.05)低于其他地方。来自三都的突肋茶(Camellia costata)资源表现出更原始的生化性状,均未检测出茶氨酸。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15份茶树资源可分为5类,其中,石苔14号以远高于其他资源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单独分为一类。
|
[31] |
杨春, 陈正武, 乔大河, 等. 115份贵州茶树种质茶多酚及儿茶素多样性分析及特异种质筛选[J]. 西北农业学报, 2022, 31(11):1470-1480.
|
[32] |
郭燕, 刘声传, 曹雨, 等. 基于SSR标记贵州古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J].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29(3):491-497.
|
[33] |
郭燕, 乔大河, 杨春, 等.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贵州久安古茶树遗传关系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 20(1):26-36.
|
[34] |
张明泽, 姚玉仙, 陈世军. 黔南60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16, 36(6):1117-1124.
|
[35] |
刘开桃, 尚斌, 左群, 等. 黔东南古茶种质资源保护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J]. 贵州农业科学, 2017, 45(10):107-109.
|
[36] |
杨凤, 刘霞, 尹杰, 等. 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化成分及抗旱性评价[J]. 西南农业学报2018, 31(6):1122-1127.
|
[37] |
曹雨, 乔大河, 赵华富, 等. 25份贵州镇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表型及生化组分多样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4):81-88.
为了挖掘特异茶树种质资源,以贵州镇宁新发现的25株野生茶树资源为材料,对26个表型性状和12个主要生化组分运用统计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进而对这25份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这25份种质的表型性状和生化组分变异类型丰富,其中26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29.26%,平均多样性指数0.87;12个生化组分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25.21%,平均多样性指数2.78;25份种质资源的酚氨比在6.12~20.09之间。聚类分析将其分为三个类群,其中类群一全部为小乔木,类群二、三全为灌木;类群三中资源的生化组分含量最为丰富。从中初步筛选出了3份生化组分丰富的潜在优异种质资源,为后续资源保护、开发和育种应用提供依据。
|
[38] |
乔大河, 郭燕, 杨春, 等. 贵州省主要栽培茶树品种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结构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 20(2):412-425.
|
[39] |
陈立杰, 张素勤, 尹杰, 等. 贵阳花溪古茶树遗传进化的SNP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8):33-41.
|
[40] |
刘亚兵, 赵华富, 乔大河, 等. 野生大树茶种质资源的品质指标多样性分析评鉴[J]. 食品工业, 2020, 41(9):168-172.
|
[41] |
郭灿, 皮发娟, 吴昌敏, 等. 基于GBS测序的全基因组SNP揭示贵州地方茶组植物资源的亲缘关系[J].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52(3):660-670.
|
[42] |
练珊珊, 陈佳. 15个茶树品种多糖、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的分析[J]. 广东茶业, 2021(1):15-20.
|
[43] |
刘青, 赵德刚, 赵懿琛. 古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J]. 种子, 2021(5):7-14.
|
[44] |
安红卫, 宋勤飞, 牛素贞. 贵州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遗传分化研究[J]. 浙江农业学报, 2021, 33(7):1234-1243.
以144份贵州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68个EST-SSR标记探究其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及遗传分化。结果表明,144份茶树种质资源按海拔范围及种都可以分为3类,Gro1代表海拔1 500 m以上的大厂茶群体,Gro2代表海拔范围1 000~1 300 m的茶群体,Gro3代表海拔不明显、种不明显的群体。144份茶树种质资源按种、地区、海拔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群体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079 7、0.067 7、0.047 0,基因流(Nm)分别为5.774 1、6.885 2、10.134 8,表明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部个体间,不同群体间存在较强的基因交流。海拔差距越大,遗传距离越远,说明了海拔对于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分类有重要的影响,为更进一步探明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的演化和分布规律奠定基础。
|
[45] |
黄政, 宋勤飞, 尹杰, 等. 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基于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19(15):5189-5203.
|
[46] |
黄政, 李芳, 尹杰, 等. 贵州低热河谷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基于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22(4):1193-1204.
|
[47] |
李芳, 范乔, 宋勤飞, 等. 66份优选贵州低热河谷茶树种质资源的系统评价[J].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22(19):6440-6453.
|
[48] |
罗静. 贵州野生型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抗旱性分析[D]. 贵阳: 贵州大学, 2021.
|
[49] |
王雨鑫. 贵定鸟王种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高EGCG种质资源的筛选[D]. 贵阳: 贵州大学, 2022.
|
[50] |
赵支飞. 贵州栽培型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D]. 贵阳: 贵州大学, 2022.
|
[51] |
魏明禄, 张丽娟, 李应祥, 等. 贵州黔南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情况[J]. 农技服务, 2022, 39(2):82-84.
|
[52] |
李燕, 徐富林, 杨春, 等. 望谟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及优异单株初筛[J]. 种子, 2022, 41(11):62-70.
|
[53] |
刘声传, 鄢东海, 魏杰. 茶树硒代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26(6):2221-2226.
|
[54] |
刘声传, 鄢东海, 周雪, 等. 茶树CsSMT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植物超表达载体构建[J].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29(7):1540-1546.
|
[55] |
刘声传, 鄢东海, 周雪, 等. 茶树CsSMT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表达[J].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29(8):1793-1797.
|
[56] |
齐勇, 赵德刚. 茶树CsANS基因的克隆及在转基因烟草中的功能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9, 27(4):636-644.
|
[57] |
滕腾, 赵懿琛, 赵德刚. 鸟王茶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1, 19(2):795-801.
|
[58] |
田松群, 姚新转, 张宝会. 茶树CsLOG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J]. 茶叶学报, 2021, 62(2):47-55.
|
[59] |
艾安涛, 李燕丽. 茶树COBRA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J]. 茶叶学报, 2021, 62(3):95-104.
|
[60] |
艾安涛, 张宝会, 彭徐乾. 茶树WOX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J]. 中国茶叶, 2021, 43(3):28-36.
|
[61] |
陈蓉, 邹启红, 杨杰, 等. 黔茶1号与黔湄601号种子生物学特性比较与胚根特异表达基因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1, 43(6):1-9.
|
[62] |
曹克梅, 杨春, 郭燕, 等. 茶树茉莉酸羧基甲基转移酶基因(CsJMT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19(8):2437-2449.
|
[63] |
安海丽, 张宝会, 姚新转, 等. 茶树14-3-3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22(20):6613-6623.
|
[64] |
刘霞, 李芳, 宋勤飞, 等. 大厂茶紫芽品系P113不同季节花青素调控相关基因表达分析[J]. 茶叶科学, 2021, 41(6):789-801.
|
[65] |
史晓霞, 张宝会, 姚新转, 等. 茶树Ⅲ类过氧化物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1, 34(11):1314-131.
|
[66] |
李芳, 刘霞, 黄政, 等. 代谢组学解析大厂茶P113叶色变化规律[J]. 浙江农业学报, 2022, 34(10):2121-2131.
为探究大厂茶P113叶色随季节变换的规律,为特异茶树种质资源鉴定与开发奠定研究基础,以茶树新品种大厂茶紫化植株P113为材料,采用三重四级杆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对其春季、夏季和秋季的一芽二叶新梢进行黄酮类代谢物鉴定。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65个黄酮类物质的离子峰,包括正离子峰71个,负离子峰94个,包含花青素(6.06%)、双黄酮(2.42%)、查尔酮(0.6%)、二氢黄酮(4.24%)、二氢黄酮醇(3.03%)、黄烷醇类(9.70%)、黄酮(26.67%)、黄酮碳糖苷(4.24%)、黄酮醇(26.67%)、异黄酮(2.42%)、原花青素(7.88%)和单宁(6.06%)共12种黄酮类物质。主成分分析(PCA)显示,春季、夏季和秋季之间的代谢物含量变异较大,季节内的代谢物含量变异较小,说明黄酮类物质在季节变换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动态变化。韦恩分析显示:春季与夏季有158个代谢物共有,夏季与秋季有160个代谢物共有,春季与秋季有157个代谢物共有;春季有2个特有代谢物,为异橙黄酮和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夏季和秋季均没有特有代谢物,总体上大部分黄酮类代谢物在每一个时期都有表达。相关性分析显示,花青素含量与二氢黄酮醇、黄酮、黄酮碳糖苷、黄酮醇、原花青素类含量呈正相关,与双黄酮、查尔酮、二氢黄酮、黄烷醇类、单宁类含量呈负相关。因此,推测大厂茶P113的叶色紫化与黄酮类物质含量,尤其是花青素含量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
[67] |
李婉雪, 吕立堂, 田时雨, 等. 茶树CsADH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20(1):93-104.
|
[68] |
陈蓉, 刘慧, 付萍, 等. 茶树根系发育相关基因CsRDAs的克隆与功能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2, 30(1):63-74.
|
[69] |
李燕丽, 艾安涛, 胡腾, 等. 茶树F-box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J/OL]. 分子植物育种,1-25[2024-12-2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6.1068.S.20220221.1814.023.html.
|
[70] |
田时雨, 张蓓林, 郑吟. 茶树RAV基因家族鉴定与分析[J]. 种子, 2022, 41(3):52-57.
|
[71] |
田时雨, 张蓓林, 雷阳, 等. 茶树全基因组生长素反应因子(ARF)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J]. 中国茶叶, 2022, 44(6):37-46.
|
[72] |
王芬, 木仁, 李国栋, 等. 都匀毛尖本地种茶树响应假眼小绿叶蝉侵害的代谢组学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8 (5):543-549.
|
[73] |
姚新转, 陈凌霄, 张宝会, 等. 茶树BGLU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J]. 种子, 2022, 41(11):1-9.
|
[74] |
姚新转, 张宝会, 赵德刚, 等. 茶树CsCCT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20(14):4611-4623.
|
[75] |
段学艺, 王家伦, 陈正武, 等. 自然干旱胁迫对不同茶树品种物候期的影响[J]. 农技服务, 2011, 28(3):363-364.
|
[76] |
牛素贞, 樊卫国. 喀斯特地区古茶树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抗旱性综合评价[J]. 园艺学报, 2013, 40(8):1541-1552.
|
[77] |
牛素贞, 宋勤飞, 樊卫国, 等. 干旱胁迫对喀斯特地区野生茶树幼苗生理特性及根系生长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7, 37(21):7333-7341.
|
[78] |
牛素贞, 安红卫, 刘文昌, 等. 贵州古茶树种质资源的生育期及春梢萌发特性[J]. 贵州农业科学, 2020, 48(3):10-15.
|
[79] |
林开勤, 刘声传, 梁思慧, 等. 茶树花粉离体萌发条件优化及活力快速检测[J]. 种子, 2018, 37(12):14-18.
|
[80] |
杨春, 陈正武, 郭燕, 等. 不同绿盲蝽抗性茶树品种新梢挥发物组成比较[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7):95-99.
|
[81] |
杨春, 陈正武, 郭燕, 等. 绿盲蝽危害对茶树鲜叶挥发物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49(9):1768-1775.
|
[82] |
杨春, 李帅, 陈正武, 等. 茶树特征性生化成分与绿盲蝽的互作影响[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2(3):431-436.
|
[83] |
杨春, 孟泽洪, 李帅, 等. 贵州茶园茶棍蓟马和小贯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及主栽茶树品种寄主抗性[J].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52(3):671-681.
|
[84] |
杨春, 孟泽洪, 李帅, 等. 十二个茶树品种对茶棍蓟马、茶小绿叶蝉抗性表现及抗性成分初步鉴定[J]. 浙江农业学报, 2022, 34(8):1713-1724.
为明确贵州主栽茶树品种对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抗性表现及相关抗性生化因子,利用为期1年的田间调查明确12个茶树品种抗性表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茶树中的咖啡碱、氨基酸组分、儿茶素组分等27种生化成分,用相关性分析判断生化含量与品种抗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茶树品种中,乌牛早、金观音和中茶108为茶棍蓟马高感品种,苔选0310和黔辐4号为茶棍蓟马高抗品种;福鼎大白茶为茶小绿叶蝉高感品种,黔湄601为茶小绿叶蝉高抗品种。咖啡碱含量与茶棍蓟马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大部分氨基酸含量与茶棍蓟马及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正相关,其中精氨酸含量与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除表没食子儿茶素外的5个儿茶素单体含量与茶棍蓟马及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负相关,其中儿茶素含量与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
|
[85] |
杨荧, 吕立堂, 赵德刚. 安吉白茶白化叶和返绿叶叶绿体超微结构和叶绿素及其前体物含量的比较[J]. 山地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9, 38(6):71-75.
|
[86] |
王莹, 李岩, 王姝, 等. 低温胁迫下贵州云雾贡茶生长调节剂的变化[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8):99-102.
|
[87] |
王雨鑫, 杨慧, 刘建军, 等. 三个黔育茶树品种的主要酶活性及化学成分比较分析[J]. 茶叶通讯, 2020, 47(4):576-581.
|
[88] |
罗培娟. 贵州古茶树种质资源抗寒性调查和分析[D]. 贵阳: 贵州大学, 2021.
|
[89] |
刘声传, 魏杰, 林开勤, 等. 黄化茶树新梢色素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21, 41(5):808-816.
|
[90] |
刘声传, 魏杰, 杨雅奇, 等. 茶树‘中黄3号’主要生化成分月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2):97-103.
为探究白化茶树品种‘中黄3号’(‘ZH3’)主要生化成分月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常绿品系‘苔茶15’(‘TC15’)为对照,检测2019年5个不同月份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收集试验地采样前的半月均温(HMMTBS)、半月均降水量(HMMPBS)、半月均相对湿度(HMMRHBS),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变化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月份2种茶树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接近,咖啡碱含量在‘ZH3’中表现稳定,而在‘TC15’中存在显著差异。‘ZH3’、‘TC15’茶多酚含量分别为7月>10月>8月>5月>4月、7月>5月>10月>8月>4月。‘ZH3’、‘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月>5月>8月>10月>7月、4月>5月>8月>7月>10月。各月份‘ZH3’茶多酚含量低于‘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TC15’;‘ZH3’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的变幅分别为2.6%~7.2%、9.2%~23.2%,远高于‘TC15’(2.2%~3.8%、14.7%~25.4%)。2种茶树的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与3个气象因子无显著相关性。‘ZH3’游离氨基酸含量与HMMTBS、HMMPBS、HMMRHB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P<0.01)、-0.69(P<0.01)、-0.86(P<0.01),而‘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仅与HMMRHBS显著负相关(r=-0.74,P<0.01)。典型相关分析显示,3个气象因子对2种茶树的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TC15’茶多酚含量影响较小;‘ZH3’、‘TC15’酚氨比分别主要受HMMRHBS、HMMPBS,‘ZH3’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主要受HMMTBS、HMMPBS影响,HMMTBS影响程度更大,‘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受影响结果与‘ZH3’类似。
|
[91] |
罗静, 范士胜, 宋勤飞, 等. 干旱胁迫对5个茶树优良品系扦插苗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比较[J].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21(13):4388-4397.
|
[92] |
安红卫, 宋勤飞, 牛素贞. pH值对两种野生茶树生长生理的影响[J].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22(6):2017-2024.
|
[93] |
林开勤, 韩兆岚, 宋勤飞, 等. 15个茶树品种(系)的光合生理特征和叶片功能性状[J].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34(11):2370-2377.
|
[94] |
李时雨, 姚新转, 安海丽. 不同茶树品种光合特性与冠层指标分析[J]. 茶叶学报, 2022, 63(1):39-45.
|
[95] |
李燕, 徐富林, 陈娟, 等. 干旱胁迫对贵州11个主栽茶树品种生理指标影响[J]. 贵茶, 2022(3):23-36.
|
[96] |
章文益, 艾安涛, 周为, 等. 不同种植模式黄金芽茶园冠层光合特性分析[J]. 中国茶叶, 2022, 44(4):34-40.
|
[97] |
姜艳艳, 石杨, 周国兰, 等. 紫化茶树新品系紫魁的光合特性及叶色特征[J]. 贵州农业科学, 2022, 50(9):75-82.
|
[98] |
陈正武, 刘红梅, 曹雨. 贵州野生茶树资源及地方品种变异类型的保护与利用[J]. 贵州农业科学, 2009, 37(7):188-190.
|
[99] |
曹雨, 刘声传, 陈正武, 等. 遵义地区部分县市古茶树的生态环境与基本特征[J]. 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3):16-19.
|
[100] |
宋勤飞, 牛素贞, 刘进平, 等. 久安古茶树的伴生植物及其土壤条件[J]. 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12):58-60.
|
[101] |
宋勤飞, 牛素贞, 陈正武, 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花溪古茶树立地土壤养分评价[J]. 浙江农业学报, 2017, 29(11):1844-1853.
为明确贵州花溪古茶树土壤养分状况,为古茶树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对黔陶、马铃、久安、高坡等花溪古茶树集中分布区37份立地土壤进行理化检测,分析其养分含量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花溪古茶树立地土壤pH值均值为4.77,总体处于适宜状态;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为丰富;但59.45%的土壤全氮含量极低,91.89%和86.49%的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极低,处于缺磷状态;大部分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铝含量均处于茶树生长适宜范围;花溪古茶树土壤有效锰变异范围较大,仅有40.54%的土壤有效锰处于适宜范围。主成分分析表明,花溪古茶树立地土壤IFI值在8.11~32.89,均值为19.23,属于中等以上肥力的土壤占到64.86%,土壤肥力质量总体水平属于良好。其中马铃土壤养分状况最好,其次是久安和高坡,黔陶古茶树土壤养分状况最差。对花溪古茶树应重点增施氮磷肥。
|
[102] |
刘声传, 曹雨, 鄢东海, 等. 贵州野生茶树资源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与气候要素的关系[J]. 茶叶科学, 2013, 33(6):517-525.
|
[103] |
牛素贞, 宋勤飞, 樊卫国. 黔西南州古茶树立地土壤养分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 2013, 25(6):1348-1353.
|
[104] |
牛素贞, 宋勤飞, 樊卫国. 贵州野生茶树立地土壤养分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27(4):1626-1631.
|
[105] |
牛素贞, 安红卫, 宋勤飞, 等. 贵州野生茶树立地土壤养分状况分析及综合评价[J]. 浙江农业学报, 2020, 32(6):1039-1048.
以贵州的32个分布地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立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pH值、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和土壤中大量元素、微量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个分布地土壤类型属于黄壤,2个属于紫色土;46.9%的土壤pH值在4.5~5.5,是茶树最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21.9%的土壤pH值小于4.5,土壤酸化较重;31.3%的土壤pH值在5.5~7.0。分布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范围分别在11.01~162.62 g·kg<sup>-1</sup>、0.05~8.13 g·kg<sup>-1</sup>、0.02~4.03 g·kg<sup>-1</sup>、24.81~456.01 mg·kg<sup>-1</sup>、3.89~84.04 mg·kg<sup>-1</sup>、27.31~516.67 mg·kg<sup>-1</sup>;多数分布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含量较高,有效钾、有效磷含量较低。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或过量,交换性铝、交换性镁、交换性钙、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含量范围分别在0.08~8.80 cmol·kg<sup>-1</sup>、0.18~4.05 mg·kg<sup>-1</sup>、0.86~10.46 mg·kg<sup>-1</sup>、5~142.5 mg·kg<sup>-1</sup>、0.24~9.88 mg·kg<sup>-1</sup>、0.27~12.04 mg·kg<sup>-1</sup>。
|
[106] |
牛素贞, 赵支飞, 宋勤飞, 等. 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立地环境多样性[J]. 浙江农业学报, 2020, 32(7):1223-1232.
|
[107] |
张伟. 《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EB/OL]. 2017-08-03. 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7/08-03/8295328.shtml.
|
[108] |
贵州省茶叶协会,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民族民间茶文化研究中心,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编. 贵州古茶树[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8年5月第1版.
|
[109] |
黄燕芬, 周国兰, 赵华富. 降低茶树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程度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22(5):1492-1495.
|
[110] |
黄燕芬, 周国兰, 赵华富. 茶子未成熟胚子叶柄离体培养诱导再生植株[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 39(3):31-33.
|
[111] |
黄燕芬, 吴曦, 周国兰, 等. 茶树无菌播种建立植株再生体系[J]. 河南农业科学, 2012, 42(5):60-63.
|
[112] |
周顺珍, 周国兰, 罗显扬, 等. 茶树智能化快繁扦插育苗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3):100-101.
|
[113] |
周顺珍, 周国兰, 罗显扬, 等. 不同扦插基质对快繁茶苗生根率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11(12):26-27.
|
[114] |
周国兰, 罗显扬, 周黎, 等. 茶树种苗智能温室大棚的建设及快繁育苗效果[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 39(12):239-242.
|
[115] |
周国兰, 黄燕芬, 赵华富, 等. 湄潭苔茶良种组培快繁技术初探[J]. 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1):19-21.
|
[116] |
牛素贞, 宋勤飞, 尹杰. 不同剪穗处理对野生茶树无性繁殖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11, 23(5):905-909.
|
[117] |
赵华富, 罗显扬, 周顺珍, 等. 不同茶树品种(系)智能阳光温室大棚繁育试验[J]. 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10):76-78.
|
[118] |
刘声传, 魏杰, 陈娟, 等. 茶树特异种质资源嫁接快繁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16):78-82.
为探究茶树(Camellia sinensis)特异种质资源嫁接快繁技术,以‘贵绿1号’(C.sinensis cv. Guilv 1)、‘贵绿2号’(C.sinensis cv. Guilv 2)和‘贵绿3号’(C.sinensis cv. Guilv 3)等10份特异茶树资源作接穗,‘福鼎大白茶’(C. sinensis cv. Fudingdabaicha)作砧木,研究这些资源嫁接扩繁的成活率、树高、树幅、可剪穗数,并与其中3份资源扦插移栽后的生长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0份嫁接扩繁资源的成活率变幅为79.6%~97.9%,总平均值为88.3%,差异显著。其树高、树幅和可剪穗数差异明显,不同嫁接组合间的亲和性有一定差异。与扦插移栽3年后相比,3份资源嫁接扩繁第3年的树高、树幅和可剪穗分别高19.3~34.7 cm、14.4~17.4 cm和50.5~80.5个。总体上,相较于扦插移栽,茶树特异种质资源嫁接可加快扩繁进度2~3年,嫁接第3年每666.7 m2可剪穗64.3万个。
|
[119] |
谢恩俊, 田维丽, 陈正武, 等. ‘中黄1号’茶树带腋芽茎段组培快繁体系建立[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18(15):5071-5080.
|
[120] |
田维丽, 谢恩俊, 岑露, 等. 鸟王茶优良品系NW32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18(21):7162-7172.
|
[121] |
陈雨露, 谢恩俊, 田维丽, 等. ‘中黄1号’茶树胚轴再生体系的建立[J].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19(20):6852-6860.
|
[122] |
孟繁博, 黄道梅, 陈芝能, 等. 贵州茶资源‘鸟王种’的扦插效果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5, 23(9):3052-3056.
|
[123] |
沈妮, 陈利东, 刘凯, 等. 生长素对茶树品系‘紫魁’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J/OL]. 分子植物育种,1-22[2024-12-2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6.1068.S.20220706.1416.004.html.
|
[124] |
陈利东, 沈妮, 赵懿琛, 等. 茶树组培苗微嫁接研究[J]. 种子, 2022, 41(10):11-18.
|
[125] |
陈正武, 刘红梅, 王家伦. 三倍体茶树新品种黔辐4号的选育[J].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22(4):1195-1197.
|
[126] |
陈正武, 赖飞, 刘红梅, 等. 茶树无性系良种山地适应性栽培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4):179-187.
|
[127] |
陈正武, 龚雪, 陈娟, 等. 贵州种植茶树品种调研分析及优化调整探讨[J]. 种子, 2014, 33(5):97-100.
|
[128] |
陈正武, 龚雪, 陈娟, 等. 贵州种植茶树品种调研分析及优化调整探讨[J]. 种子, 2014, 33(6):81-85.
|
[129] |
陈正武, 陈娟, 龚雪, 等. 早生茶树新品种黔茶8号[J]. 种子, 2014, 33(12):125-126.
|
[130] |
陈正武, 陈娟, 曹雨, 等. 8份茶树新品系加工红绿茶的适宜性[J]. 贵州农业科学, 2016, 44(1):143-147
|
[131] |
陈娟, 陈正武, 刘红梅, 等. 茶树新品系苔选03-10和苔选03-22选育报告[J]. 茶叶科学技术, 2012(3):31-33.
|
[132] |
陈娟, 郭燕, 杨春, 等. 早生茶树新品种黔茶8号[J]. 中国茶叶, 2020(5):21-23.
|
[133] |
杨春, 郭燕, 周顺珍, 等. 3个茶树品种(品系)鲜叶香气特征及萜烯指数分析[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28(4):501-506.
|
[134] |
杨春, 陈娟, 郭燕, 等. 高产优质茶树新品种‘黔茶1号’[J]. 园艺学报, 2019, 46(S2):2929-2930.
‘黔茶1号’是采用单株选育法从‘湄潭苔茶’中选育出的高产优质茶树新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适制绿茶、红茶和白茶,制茶品质优。适宜在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四川省及气候相似的茶区种植。
|
[135] |
赵华富, 高秀兵, 刘晓霞, 等. 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多酚品质分析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16):149-154.
为了解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多酚品质状况,根据现有资料,选取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进行茶叶主要内含成分分析,并对茶多酚、儿茶素组分进行茶多酚逆转阀值、儿茶素品质指数、苦涩味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黔湄419’、‘黔湄502’、‘黔湄701’茶多酚含量全年平均含量分别为25.4%、26.5%、25.8%,而‘福鼎大白茶’仅17.6%,比‘福鼎大白茶’高出6.8%、8.2%、7.2%。高茶多酚茶树品种与普栽种‘福鼎大白茶’多酚含量差异显著。EGCG含量与儿茶素总量虽然与‘福鼎大白茶’未产生显著差异,但含量均高于‘福鼎大白茶’,分别高出24.7%、12.5%、17.8%和33.7%、24.3%、23.1%,说明3个高茶多酚茶树品种具有较好的品种优势。茶多酚逆转阀值均在水浸出物的40%~60%之间,制作绿茶具会有较好的品质表现。儿茶素品质指数为3.98、4.49和6.06。儿茶素苦涩味指数9.41、9.24和10.51。综合儿茶素品质指数、苦涩味指数考虑,‘黔湄502’多酚类品质要优于‘黔湄419’、‘黔湄701’。
|
[136] |
黄昌兴, 尹杰, 何丹, 等. 贵州野生茶树优系适制性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 58(8):1324-1327.
以贵州野生茶树优系为材料,分析6个野生茶树优系春梢、夏稍的芽叶性状和春季绿茶、秋季红茶的品质特征。结果显示,6个材料制作绿茶的茶多酚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3、6号材料制作的绿茶氨基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感官品质好,为适合制作绿茶的材料;1、2号材料制作的绿茶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感官品质较好,也适合制作绿茶;5号材料制作的红茶茶多酚、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感官品质好,具有高品质红茶特征;4、2号材料茶多酚和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感官审评较好,也适合制作红茶。
|
[137] |
龚雪, 刘忠英, 李燕, 等. HS-SPME/GC-MS法分析黔茶新品种绿茶挥发性成分[J]. 湖南农业科学, 2017, 75(11):69-72.
|
[138] |
龚雪, 周顺珍, 陈娟, 等. 不同茶树品种(品系)绿茶与红茶咖啡碱含量的比较分析[J]. 茶叶通讯, 2018, 45(1):34-37.
|
[139] |
邓代信, 成凯, 刘进平, 等. 古茶树优系品种氨基酸分析[J]. 种子, 2018, 37(4):5-10.
|
[140] |
成凯, 刘进平, 邓代信, 等. 古茶树优系矢车菊素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 2018, 30(4):586-59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春梢一芽二叶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4个古茶树优系矢车菊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古茶树矢车菊素含量最合适的流动相A为超纯水,流动相B为乙腈,体积比为1:9。古茶4号的矢车菊素含量最高,而古茶2号矢车菊素含量较低,且均显著高于或低于对照福鼎大白茶。
|
[141] |
刘声传, 龙毅, 林开勤, 等. 化肥减施对‘黔茶1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6):60-64.
为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比较分析不施肥(CK)、基肥(茶树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追肥+撒施(T1)、基肥(茶树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追肥+沟施(T2)(化肥减施量20%)、基肥(金正大控释肥+油饼)+追肥+沟施(T3)(化肥减施量35.3%)、基肥(恩泰克复合肥+油饼)+追肥+沟施(T4)(化肥减施量36.2%)对‘黔茶1号’春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CK、T1、T2、T3、T4之间产量和品质差异显著,CK的效果最差;T2、T3、T4的产量分别较T1增产6.9%、21.1%、15.1%;T3、T4与T1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酚氨比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化肥减施量与春茶产量、发芽密度、百芽重和咖啡碱含量呈高度负相关,与茶多酚含量中度负相关,与水浸出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低度正相关,与酚氨比低度负相关。茶园肥料沟施效果好于撒施,新型肥料与有机肥搭配施用,减施增效效果更好。
|
[142] |
王静, 何萍, 郭飞, 等. 不同茶树品种试制都匀毛尖茶感官品质与生化特征对比研究[J]. 茶叶通讯, 2022, 49(3):330-335.
|
[143] |
沈强, 张小琴, 李燕, 等. 不同时期不同黔茶1号茶产品品质评价[J]. 食品工业, 2022, 43(8):106-110.
|
[144] |
刘声传, 鄢东海, 周国兰, 等. 茶树新品种‘贵定鸟王种’[J]. 园艺学报, 2016, 43(S2):2837-2838.
‘贵定鸟王种’是从贵州省贵定县鸟王村的实生茶树群体中选育出的中生、优质、中产、抗逆性强的绿茶新品种。小乔木,中叶类,树姿半开张,分枝密。芽叶黄绿,茸毛多,持嫩性强。适制单芽或一芽一叶类名优绿茶,色泽绿润,栗香,滋味浓带鲜,汤色亮绿。适合贵州海拔1 300 m以下、极端最低温不低于–2 ℃的茶区栽培,黔南云雾山区为优。
|
[145] |
周富裕, 刘声传, 刘正荣, 等. 茶树新品种‘石阡苔茶’[J]. 园艺学报, 2016, 43(S2):2835-2836.
‘石阡苔茶’是从贵州省石阡县收集的地方品种中选出的中生、优质、中产、抗逆性强的绿茶新品种。灌木,中叶类,树姿半开张,分枝密。春茶独芽产量750 kg · hm<sup>-2</sup>,夏秋茶一芽二叶产量6 000 kg · hm<sup>-2</sup>。芽叶黄绿,茸毛中等,持嫩性强。适制单芽或一芽一叶类名优绿茶,色泽绿润,栗香持久,滋味醇厚,汤色黄绿明亮。适合贵州和武陵茶区栽培。
|
[146] |
贵州自主研发4个茶树新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EB/OL]. 2019-06-11. https://movement.gzstv.com/news/detail/11299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