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udy on Optimal Sowing Periods for Early Rice Based on Climate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Keqiao, Shaoxing
DINGJinyang, XIAOJingjing, LIZhengquan, JINLiang, ZHANGYonghui, ZHANGLibo, HELiang
Chin Agric Sci Bull ›› 2025, Vol. 41 ›› Issue (24) : 1-7.
Abbreviation (ISO4): Chin Agric Sci Bull
Editor in chief: Yulong YIN
Study on Optimal Sowing Periods for Early Rice Based on Climate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Keqiao, Shaoxing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warming and evolving agricultural practices, cases of premature sowing and cultivation in rice production have increased. This study focuses on Keqiao District, Shaoxing City, utilizing 43 years of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the Keqiao National First-Class Agr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 combined with field surveys of current agricultural sowing practices. Five phased sowing schemes for machine-transplanted and direct-seeded early rice were developed. Analyze the probabilities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ccurring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for machine-transplanted and direct-seeded early rice under various sowing dates, and determine the suitable sowing periods for both machine-transplanted and direct-seeded early ric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advantages and avoiding disadvanta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itable sowing period for machine-transplanted early rice in Keqiao, Shaoxing City is from late March to early April, and the suitable sowing date for direct-seeded early rice is from early April to early mid-April. This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armers to reasonably arrange the production and planting of machine-transplanted and direct-seeded early rice, as well as to seek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 under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 machine transplantation / direct seeding / early rice / meteorological indicators /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risk avoidance / suitable sowing period
[1] |
康洪灿, 李国生, 王锦艳, 等. 播种期对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化和自交结实率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25, 31(1):100-105.
选取7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作为试验材料,在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开展播种期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点,并确定不育系高产繁殖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播种期对不育系育性转换和自交结实率的影响较大,不同不育系育性转换和自交结实率峰值随着播期的变化呈现出较大差异,参试不育系均存在适宜播期。光敏型粳稻不育系育性转换主要受光长影响,在确保安全齐穗的前提下,推迟播种有利于其育性转换,提高自交结实率,进而提高繁殖产量;温敏型早籼不育系由于生育期短,生长发育迅速,因此在保证秧龄的条件下,通过早播利用6月初的短时低温可获得基本产量;不同温敏型中籼不育系的生长发育和育性转换差异大,找准最佳播期是实现其高产高效繁殖的关键。通过分析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多年气温变化情况,我们发现该地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出现高温的概率较高,不育系繁殖育性敏感期应尽量错开该时段。
|
[2] |
朱金良, 祝增荣, 周瀛, 等. 水稻播种期对灰飞虱及其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发生流行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10):3052-3059.
|
[3] |
严小微, 岑新杰, 唐清杰, 等. 海南省西北部临高及周边地区早造杂交水稻制种适宜播种期研究[J]. 杂交水稻, 2016, 31(5):25-27.
|
[4] |
彭波, 宋晓华, 段斌, 等. 不同播种期对日本“黄金晴”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8, 31(9):1772-1778.
|
[5] |
常新刚, 黄国勤, 章秀福, 等. 江西绿肥-双季稻超高产种植模式与调控技术研究——Ⅰ.不同移栽方式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5):161-164.
|
[6] |
周红海, 鲁立明, 应小军. 相同秧龄条件下机插早稻促早栽培研究[J]. 上海农业科技, 2013(3):44.
|
[7] |
赖联赛, 吴春赞. 播种期对机插早稻嘉育253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13(6):647-648.
|
[8] |
何贤超, 柯桢. 早稻机插与直播对比试验[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4):2-3.
|
[9] |
熊运福, 喻斌, 熊水平, 等. 直播早稻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20):49-50.
|
[10] |
梁文军. 淮南市水稻直播、机插对比试验报告[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7):108-109.
|
[11] |
胡萍, 冯敏玉, 吴风雨, 等. 直播早稻适宜播种温度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5):70-75.
为满足近年来直播稻种植的气象服务需求,开展直播早稻适宜播种温度研究。以南昌地区的常规种植早稻‘湘早籼45’为研究对象,设置3月26日、3月29日、4月2日、4月5日以及4月10日共5个播期,研究分析不同播期下直播早稻的出苗率、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特征。结果表明,成苗率与出苗期间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适时早播有利于提高直播早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气温对苗高和叶龄变化有明显影响。连续3~5日平均温度达18℃,日最低气温在15℃以上时,有利早稻直播。
|
[12] |
简根梅, 汤昌本, 林迢. 浙江早稻孕穗期低温危害规律研究[J]. 科技通报, 2000,11:433-437.
|
[13] |
李健陵, 霍治国, 吴丽姬, 等. 孕穗期低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J]. 中国水稻科学, 2014, 28(3):277-288.
|
[14] |
汤昌本, 林迢, 简根梅, 等. 浙江早稻高温危害研究[J]. 浙江气象科技, 2000, 2(5):14-18.
|
[15] |
陈林龙. 不同移栽期对早稻机插秧秧苗素质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 农技服务, 2012, 29(1):8.
|
[16] |
李卫萍. 直播早稻主要灾害性天气影响及管理建议[J]. 农业装备与开发, 2015(9):114.
|
[17] |
郭颖林, 成海燕. 机插早稻及产量分析[J]. 农机科技推广, 2007(2):44.
|
[18] |
刘开顺. 解决机插秧苗返青期长的技术措施[J]. 农机科技推广, 2011(3):53.
|
[19] |
周熙瑞. 长江流域水稻低温冷害的发生与防治[J]. 农业灾害研究, 2019, 9(4):85-87.
|
[20] |
彭春凤, 韩高明, 吴少华, 等. 赣北双季稻区早稻直播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20(1):262-263.
|
[21] |
高春庭, 任庆凤. 早稻直播绿色高效栽培技术[J]. 基层农技推广, 2018(11):67-68.
|
[22] |
孙秀红, 胡波. 影响水稻分蘖发生的主要栽培措施和环境因素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7):6-8.
|
[23] |
宋忠华, 张艳贵, 黄晚华, 等. 超级杂交早稻分蘖期低温胁迫效应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36):22-27.
分蘖是影响水稻穗数进而影响单产的重要农艺性状,气象条件对分蘖有很大影响。为了研究超级杂交早稻分蘖期低温对分蘖的影响,以中熟超级杂交早稻组合‘淦鑫203’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采用人工控制方法,在分蘖始期进行温度和持续时间双因子胁迫试验,借助统计分析、多重比较、聚类分析等手段,分析了总穗数、有效穗的差异及其与温度和低温天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穗数、有效穗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温度差异造成的总穗数、有效穗差异极其显著,分蘖期温度低于19℃,对分蘖极为不利;总穗数、有效穗随低温天数的增加而减少,但差异不显著,短时间的低温天气对分蘖的不利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
[24] |
陆魁东, 李涵茂, 黄晚华, 等. 双季超级早稻分蘖期温度适宜性指标[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2):406-412.
采用2012—2013年江西南昌室内人工气候箱温度控制处理和田间栽培资料,通过对分蘖速率、叶面积、生物量、穗粒数、结实率、空秕率、理论产量等要素与气温进行相关分析,对超级早稻分蘖温度适宜性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级早稻分蘖盛期,适宜温度范围为26~28 ℃,最适温度为27 ℃;分蘖后期,适宜温度范围为25~27 ℃,最适温度为26 ℃;分蘖不适宜低温指标为18.5 ℃,高温指标为35.8 ℃;双季超级稻种植区可根据分蘖期的温度指标,合理安排播种期,预防低温冷害。
|
[25] |
曾研华, 张玉屏, 向镜, 等. 籼型常规早稻穗分化期低温对颖花形成和籽粒充实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7):2007-2014.
以籼型常规早稻中嘉早17为材料,于盆栽条件下采用人工气候箱控温,在水稻穗分化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Ⅱ)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Ⅵ)进行17和20 ℃的低温胁迫处理,研究不同低温对水稻枝梗、颖花分化与退化及籽粒充实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不同低温处理均显著降低每穗枝梗及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颖花现存数降幅为7.2%~12.4%,同时增加了枝梗和颖花的退化数,影响了花粉活性、花药开裂等花器官发育,导致籽粒充实不良,以17 ℃低温胁迫效应更明显.穗分化Ⅵ期低温处理总枝梗和颖花分化数与现存数低于穗分化Ⅱ期,但二次枝梗和颖花退化数较多,颖花退化数较穗分化Ⅱ期高11.6%;穗分化Ⅱ期低温处理穗部籽粒结实率显著低于穗分化Ⅵ期,降幅达3.7%,主要与花粉粒活性、柱头花粉散落数、花药开裂系数和籽粒充实度受低温影响较大有关.另外,穗分化Ⅱ、Ⅵ两时期受17 ℃低温胁迫效应大于20 ℃.综合穗分化两时期低温胁迫效应的差异,生产中需加强相应栽培措施的调控.
|
[26] |
谢佰承, 罗伯良, 殷剑敏. 我国南方水稻孕穗期适宜温度和全生育期≥10℃积温指标鉴定[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32):14014-14015,14219.
|
[27] |
韩进云, 黄伟, 吴璋琪, 等. 从水稻抽穗开花期受不良气候影响谈粮食生产安全问题[J]. 四川农业科技, 2006(11):15-17.
|
[28] |
陈源高, 黄吓丽. 2020年福清气候对早稻抽穗灌浆的影响分析[J]. 农业灾害研究, 2022, 12(7):40-42.
|
[29] |
廖庆平, 廖会花, 钟雪春, 等. 会昌县优质早稻种植的气象条件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3):334-335,339.
|
[30] |
盛婧, 陶红娟, 陈留根. 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温度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4):396-402.
利用人工气候箱在水稻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进行温度试验,研究温度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40℃高温处理后籽粒结实率显著降低,粒重下降,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变差。不同水稻品种对灌浆结实期温度的响应表现不一致。在试验条件下,华粳1号开花受精的敏感温度为35℃,而特优559开花、灌浆结实的最适温度为30℃,该温度处理结实率、粒重较高,外观品质以及食味品质较优。此外,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的高温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结实率对高温最敏感的时期是开花后1~5 d,粒重对高温最敏感的时期是开花后11~20 d;而温度对稻米品质影响最大的时期主要在花后16~20 d,25 d后温度处理影响较小。因此,灌浆前期适宜的温度条件对水稻优质栽培意义重大。
|
[31] |
饶刚顺, 肖立中, 甘海梅, 等. 气候变暖情况下广东水稻最适播种期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5):300-305.
|
[32] |
张国彬. 水稻不同播种期试验[J]. 南方农业, 2019, 13(3):24-25.
|
[33] |
潘永地, 赵佩欧. 气候变暖对早稻播种期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13):88-93.
为了更好地利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气候资源,本研究通过分析目前温州市各县(市、区)的早稻播种日期,发现目前各地的早稻播种期安排在应对气候变暖上差异很大,大部分地方随气候变暖略有改变,极少数地方大幅提早播种,总体上不能很好利用当前的气候资源。针对温州早稻播种期没有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现状,在温州各县(市、区)国家站历史日平均气温资料基础上计算各地历年的稳定通过11℃初日,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齐次性分析和均值差异显著性T检验,系统分析回暖期的变化,得出除山区泰顺外各县(市、区)的稳定通过11℃初日在2000年前后均发生显著改变:2000年后的11℃稳定通过初日80%保证率及平均值均较之前提前1旬以上。结合播种期现状,提出当地气象部门应该在3月中旬初开始制作发布早稻播种适宜天气预测,当地农业部门和种植户根据预测结果和自身茬口计划合理安排播种的改进办法。这一改进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中帮助农民提高收入。
|
[34] |
朱德峰, 张玉屏. “倒春寒”造成浙江早稻大面积烂种死苗成因分析及防控和启示[J]. 中国稻米, 2020, 26(3):10-12.
2020年早稻受“倒春寒”影响,浙江等地出现大面积严重的烂种死苗,几个调查点发现直播稻尤为严重,部分机插育秧也因低温冷害发病死苗。气象资料分析表明,2020年3月各旬平均气温较历年上升,4月上旬气温较历年下降。出现大面积烂种死苗现象主要原因有:一是3月28—31日气温低及日温差小;二是3月上中旬及下旬前期气温高,后期气温低,前期与后期气温变化大;三是早稻直播过早,受气温影响风险大,部分早稻机插育秧管理不到位,有的机插育秧基质质量差及保温条件差。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早稻防止“倒春寒”烂种死苗的对策措施。
|
[35] |
贾先勇, 彭春娥, 华文杰, 等. 2020年水稻生产对气象灾害预防的启示[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4):12-15.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