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Journals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Abbreviation (ISO4): Chin Agric Sci Bull      Editor in chief: Yulong YIN

About  /  Aim & scope  /  Editorial board  /  Indexed  /  Contact  / 
Research article

Seeding Dates Influence the No-till Rapeseed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in Low Altitude Mountain Areas

  • Yang Jincheng , 1 ,
  • Liu Jianjian 1 ,
  • Lin Jiaojiao 1 ,
  • Hu Xinzhou 1 ,
  • An Zhengyun 1 ,
  • Li Hongyan 1 ,
  • Qu Guan 1 ,
  • Feng Junhua 2 ,
  • Bai Yuecai 3 ,
  • Wu Zhilin 4 ,
  • Shi Li’an , 1 ,
  • Li Ru , 5
Expand
  • (1) Yu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Yuxi Yunnan 653100
  • (2) Yuanjiang Agricultural Tech Extension Station, Yuanjiang Yunnan 653300
  • (3) Tadian Agricultural Science Station in Ershan, Ershan Yunnan 653200
  • (4) Yimen Agricultural Tech Extension Station, Yimen Yunnan 651100
  • (5) Plant Protection College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Received date: 2019-01-24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9-04-08

  Online published: 2020-03-19

Supported by

(2011CI103)

(ynnycyjstx-5)

(ZX200901)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20. Chinese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 All articles published represent the opinions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reflect the official policy of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 or the Editorial Board, unless this is clearly specified.

Abstract

To comprehensively assess and recommend the optimum seeding date of no-till rapeseed in low altitude mountain areas, comparisons of no-till rapeseed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of 10 seeding dates in 4 altitude areas were carried out from 2011 to 2015 in Yuxi by using grey relation analysis and fuzzy clustering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main agronomic traits among different seeding dates, the main agronomic traits of rapeseed of earlier seeding date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seeding date (October 10); (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yield and main agronomic traits varied in different degrees; (3) the yield of different seeding dates varied in different degrees; (4) the optimum seeding date of no-till rapeseed depended on climate, the best seeding date in warm year was around August 10 -September 10, whereas in cold year it was around August 30 - September 30.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yielding 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rapeseed of 10 seeding dates during 5 years, the optimum seeding date of August 30 - September 10 is recommended for no-till rapeseed in low altitude mountain areas.

Cite this article

Yang Jincheng , Liu Jianjian , Lin Jiaojiao , Hu Xinzhou , An Zhengyun , Li Hongyan , Qu Guan , Feng Junhua , Bai Yuecai , Wu Zhilin , Shi Li’an , Li Ru . Seeding Dates Influence the No-till Rapeseed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in Low Altitude Mountain Area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0 , 36(10) : 18 -24 .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10125

0 引言

油菜是云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但全省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不到40%,食用油安全形势严峻[1]。尽管发展油菜的优势区是山区[2],但处于低纬高原的云南山区油菜发展又经常受干旱、霜冻等“五害”制约,唯一的选择就是依靠过硬品种并配套适期早播、免耕套种、精量播种等集成创新技术来支撑油菜总量的提高[3]。研究表明,播期不同使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因而导致产量品质各异[4]。播期对直播油菜生长和产量影响最大[5,6],播期显著影响成熟期产量构成因素[7]。播期太早既影响烤烟产量品质又不便操作,播期太迟容易遭受旱灾,适期早播能充分利用前期较高的气温,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形成[8,9],只有适宜的播期和密度,才能提高油菜的产量及质量[10]。油菜免耕栽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免耕直播油菜具有抗旱、抗倒伏和省时省工等优点[11],但完全靠自然降雨来保证全苗的免耕山地直播油菜,因频繁的干旱和低温霜冻易导致缺苗和减产[3],如何顺应自然抢到雨水和避开重霜期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效益,最佳播期的筛选评价就成为了应首先解决的问题。
国内学者对当地大田直播油菜播期单因素或播期、密度双因素的研究较多。刘清河等[12]研究了机播机收不同播期对油菜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沈姣姣等[13]研究了播期对农牧交错带春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陆志峰等[14]研究了播期对‘中双11号’油菜干物质和养分积累的影响,高鹏寿等[15]研究了油菜机械化直播的播期和密度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吴永成等[16]研究了播期及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此外,国内还有一些是水肥条件较好的大田直播油菜播期、密度和施肥量三因素的研究[17,18],而针对免耕大田直播油菜播期的研究则很少[9,10,11,12,13,14,15,16,17,18,19],更极少见山地直播油菜播期的研究[20]。尽管近几年国内对直播油菜不同播期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单年单点研究较多[7,21],但未见有专门针对低纬高原山区免耕山地直播油菜不同播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效益的多年多点系统研究。对于冬春干旱严重、低温频繁而完全靠优选播期抢雨水和避霜冻来获得较高产量效益的低纬高原山区,如何科学有效评价并推荐免耕山地油菜最佳播期来推广应用,一直是一道难题。
本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和模糊聚类等现代分析方法和手段,对玉溪市暖冬年(2011—2013年)与冷冬年(2014—2015年)连续5年4个不同海拔试点10个播期免耕山地油菜丰产性、稳定性及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期综合评价并推荐出免耕山地油菜兼备丰产性和稳定性的最佳播期在低纬高原山区推广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地点及代码

参试油菜品种统一选用玉溪市农科院提供的云南省山地专用油菜品种‘云花油早熟1号’[22]
云南省玉溪市免耕山地油菜播期试验(2011—2015年)安排在4个不同海拔生态区域实施,分别为海拔1630 m的元江县因远(E1)、海拔1720 m的红塔区龙潭(E2)、海拔1850 m的峨山县塔甸(E3)和海拔1900 m的易门县浦贝(E4)。试验于每年7月—次年4月实施。

1.2 试验方法

试验统一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按播种期设7月10日(S1)、7月20日(S2)、7月30日(S3)、8月10日(S4)、8月20日(S5)、8月30日(S6)、9月10日(S7)、9月20日(S8)、9月30日(S9)和10月10日(S10,CK)共10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3.34 m2。试验选择肥力条件均一的地块,统一采用免耕套种直播的方式按株行距22 cm×(60+60) cm的规格打塘,五叶期定苗后每塘留4株,保证密度30万株/hm2;施肥统一采用每公顷施用普钙450 kg、尿素75 kg、硼砂(纯硼≥9%)15 kg作种肥,尿素450 kg、硫酸钾150 kg作苗肥,施肥水平计算后称量,到小区混合后兑水浇施;山地油菜栽培技术按照《无公害山地油菜避灾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执行,收获前调查每小区有效株,收获后脱粒计产。试验记载海拔(X1)、全生育期(X2)、单位面积有效株(X3)、单株有效角果(X4)、角粒数(X5)、千粒重(X6)、单株生产力(X7),并记录产量(Y)。X1为海拔仪读出的各试点海拔高度,X2为记录各试点每处理油菜播种至出苗的平均天数,X3为计数各试点每处理13.34 m2的平均有效植株数,X4为计数各试点每处理有代表性10株的平均单株角果数,X5为计数各试点每处理10株随机摘取的200个角果的平均每角种子数,X6为电子天平得到的各试点每处理随机计数3个1000粒的平均称量值,X7为电子天平得到的各试点每处理有代表性10株的平均单株称量值。试验要求收集免耕山地油菜全生育期范围内所有试点附近当年当地气象部门所属的气象观测站记录的降雨量、温度、湿度、日照时数和≥10℃有效积温等主要气象数据[3]

1.3 分析方法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5年4个海拔试点免耕山地油菜各个播期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应用模糊聚类法分析山地油菜不同播期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进而综合评价并推荐出供免耕山地油菜应用的最佳播期方案。采用浙江大学唐启义教授的DPS数据处理系统和Excel表格功能进行试验数据整理和分析[2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对山地油菜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2.1.1 主要农艺性状对比分析 从5年4个海拔试点山地油菜不同播期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表1)可知,9个播期的生育期均长于S10(CK),9个播期的单株有效角、角粒数、千粒重、单株生产力等经济性状均明显优于S10(CK),其中,单株生产力最高的是S6,其次是S4,第三是S7,3个播期分别比对照增产101.11%、99.58%和91.23%,最低的是S10(CK)。
2.1.2 主要农艺因子与产量关联度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播期免耕油菜的主要农艺因子与产量关联度大小顺序是X2(0.4329)>X1(0.4279)>X4(0.3925)>X7(0.3017)>X6(0.2745)>X5(0.2359)>X3(0.2316)。不同播期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因子关联度差异较大,其中,与X1关联序是S7>S9>S8>S5>S2>S10(CK)>S1>S6>S3>S4,与X2关联序是S9>S10(CK)>S8>S7>S5>S3>S4>S1>S2>S6,与X3关联序是S5>S6>S9>S3>S2>S7>S4>S10(CK)>S1>S8,与X4关联序是S2>S10(CK)>S8>S1>S5>S7>S6>S3>S9>S4,与X5关联序是S6>S8>S1>S7>S4>S3>S10(CK)>S2>S5>S9,与X6关联序是S3>S1>S10(CK)>S2>S5>S9>S4>S7>S8>S6,与X7关联序是S2>S1>S7>S3>S5>S9>S8>S4>S6>S10(CK);表明对多数处理而言,早播油菜产量与X3X4X6X74个因子关联度较大,而迟播油菜产量则与X1X2X4X54个因子关联度较大,但无论播期早迟均与X4有较大的关联度。

2.2 不同播期对免耕山地油菜产量的影响

2.2.1 产量差异性分析 2011—2015年4个不同海拔试点20组免耕山地油菜播期试验小区产量汇总分析结果(表3)表明,不同年度10个播期之间的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尤其小区平均产量前4位的S6、S7、S5和S4,与S10(CK)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S6、S7、S5和S4平均产量比S10(CK),分别增产839.51、824.22、738.92、676.04 kg/hm2,分别增产69.95%、68.68%、61.57%、56.33%。
从小区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4)看,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的有4个因素,其大小顺序是年份>地点×年份>播期×年份>地点×播期×年份>播期;地点与播期交互作用只达显著水平,而地点间的差异则不显著。
2.2.2 暖冬年和冷冬年[3]产量差异性分析 2011—2015年分前3年暖冬年和后2年冷冬年,从山地油菜避灾高效栽培不同播期小区平均产量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结果(表5)可以看出,山地油菜产量水平和最优播期因不同气象年度而不同,相比较而言,暖冬年各对应播期的产量水平明显高于冷冬年,暖冬年的最优播期主要集中在8月的3个播期,而冷冬年的最优播期主要集中在9月的2个播期和8月的最末1个播期;暖冬年最优的S5、S6、S4 3个播期与除S7、S8、S3外的其余4个播期的小区产量有极显著差异,而冷冬年最优的S7、S9、S6 3个播期与除S8、S4外的其余5个播期的小区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1 2011—2015年山地油菜不同播期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处理 全生育期/d 有效株/(万株/hm2) 单株有效角/个 角粒数/粒 千粒重/g 单株生产力/g 产量比CK增加
数量/g 比例/%
S1 180.1 1.33 191.7 18.5 3.60 12.82 5.64 78.55
S2 173.9 1.25 191.4 19.5 3.54 13.06 5.88 81.89
S3 171.5 1.43 177.3 18.6 3.48 11.36 4.18 58.22
S4 175.5 1.56 218.4 18.6 3.49 14.33 7.15 99.58
S5 173.7 1.57 198.0 19.3 3.48 13.26 6.08 84.68
S6 175.1 1.67 208.5 20.1 3.47 14.44 7.26 101.11
S7 178.5 1.59 194.5 20.1 3.56 13.73 6.55 91.23
S8 175.7 1.58 195.6 19.6 3.47 13.25 6.07 84.54
S9 172.2 1.63 160.6 17.9 3.40 9.74 2.56 35.65
S10(CK) 169.4 1.54 131.7 16.9 3.22 7.18 0.00 0.00
表2 山地油菜播期试验产量与主要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播期 X1 X2 X3 X4 X5 X6 X7
S1 0.4006 0.3521 0.1925 0.4329 0.2781 0.3533 0.4128
S2 0.4118 0.3166 0.2110 0.4924 0.1705 0.3214 0.5709
S3 0.3366 0.3831 0.2344 0.3296 0.2488 0.4000 0.2607
S4 0.3305 0.3782 0.2040 0.2796 0.2678 0.2429 0.2307
S5 0.4179 0.3914 0.3646 0.4137 0.1501 0.3033 0.2558
S6 0.3754 0.3128 0.2885 0.3784 0.3587 0.1511 0.2284
S7 0.6086 0.4194 0.2068 0.3954 0.2700 0.2056 0.3281
S8 0.4806 0.5654 0.1732 0.4372 0.3045 0.1828 0.2520
S9 0.5110 0.6381 0.2448 0.3154 0.1381 0.2480 0.2546
S10(CK) 0.4062 0.5719 0.1960 0.4507 0.1727 0.3370 0.2230
平均 0.4279 0.4329 0.2316 0.3925 0.2359 0.2745 0.3017
表3 2011—2015年4个试点山地油菜避灾高效栽培播期试验小区产量汇总
播期 小区(13.34 m2)产量/kg 小区平均产量/kg 折合单产/(kg/hm2) 产量比CK增加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数量/kg 比例/%
S1 2.41hG 1.59fgFG 1.87cC 1.13deEF 1.58eF 1.72bcC 1286.52 86.36 7.20
S2 2.58gG 1.68efEF 2.01cC 1.00efFG 1.33fF 1.72bcC 1290.45 90.28 7.52
S3 2.93fF 1.79eE 2.29bB 0.87fG 1.60eF 1.90bcBC 1422.11 221.95 18.49
S4 3.64dD 2.63bB 2.68aA 1.33cCD 2.24cC 2.50aAB 1876.20 676.04 56.33
S5 4.29aA 2.81aA 2.64aA 1.22cdDE 1.98dCD 2.59aAB 1939.08 738.92 61.57
S6 3.86bcBC 2.61bB 2.72aA 1.61bB 2.79bB 2.72aA 2039.67 839.51 69.95
S7 3.97bB 2.38cC 2.03cC 1.95aA 3.16 aA 2.70aA 2024.38 824.22 68.68
S8 3.72cdCD 2.02dD 1.58dD 1.48bBC 2.25cC 2.21abABC 1657.42 457.26 38.10
S9 3.20eE 1.80 eE 1.25eE 1.97aA 2.82bB 2.20 abABC 1653.63 453.47 37.78
S10(CK) 2.89fF 1.51gG 0.69fF 1.07eEF 1.84dDE 1.60cC 1200.16 0.00 0.00

注:表中小写字母代表产量差异显著性达5%的水平,大写字母代表产量差异显著性达1%的水平;含有相同字母的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下同。

表4 2011—2015年4个试点山地油菜避灾高效栽培播期试验小区产量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df SS MS F Prob.
点内年内区组间 40 4.8696 0.1217
年份间 4 249.8969 62.4742 1597.0002 0.0001
地点间 3 58.1581 19.3860 1.3470 0.3056
播期间 9 100.4096 11.1566 5.6360 0.0001
地点×年份 12 172.7088 14.3924 367.9064 0.0001
播期×年份 36 71.2630 1.9795 50.6018 0.0001
地点×播期 27 18.3638 0.6801 1.7231 0.0265
地点×播期×年份 108 42.6285 0.3947 10.0898 0.0001
误差 360 14.0831 0.0391
总计 599 732.3813
2.2.3 丰产性和稳定性聚类分析 应用模糊聚类法分别对5年4个海拔试点不同播期山地油菜产量性状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进行聚类分析(图1~2)。结果表明10个播期的丰产性可分为5类:第1类是S6、S7,为高产类;第2类是S5、S4,为较高产类;第3类是S8、S9,为中产类;第4类是S3,为较低产类;第5类是S1、S2、S10(CK),为低产类。10个播期的稳定性可分为3类:第1类是S1,为稳定类;第2类是S7、S3、S2、S9、S6、S10(CK),为较稳定类;第3类是S5、S4、S8,为不稳定类,说明不同海拔试点(E1~E4)存在降雨、有效积温、湿度等主要气象因子的差异。分别分析暖冬年(2011—2013年)和冷冬年(2014—2015年)不同播期山地油菜产量性状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见图3~4和图5~6),结果显示,暖冬年最优播期是S7、S6、S4、S5,而冷冬年最优播期是S7、S9、S6、S8。无论暖冬年还是冷冬年,综合分析丰产性和稳定性,免耕山地油菜最优播期是S6和S7。
表5 暖冬年与冷冬年山地油菜不同播期产量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
年份 处理 小区(13.34 m2)<break/>平均产量/kg 显著水平 年份 处理 小区(13.34 m2)<break/>平均产量/kg 显著水平
5% 1% 5% 1%
2011—2013年<break/>(暖冬年) S5 3.2436 a A 2014—2015年<break/>(冷冬年) S7 2.5558 a A
S6 3.0647 a AB S9 2.3933 a AB
S4 2.9803 ab AB S6 2.2021 ab ABC
S7 2.7947 abc ABC S8 1.8675 bc BCD
S8 2.4383 bcd ABCD S4 1.7833 bcd CDE
S3 2.3375 cd BCD S5 1.5983 cde DEF
S2 2.0906 de CD S10(CK) 1.4567 cde DEF
S9 2.0792 de CD S1 1.3537 de DEF
S1 1.9561 de CD S3 1.2346 e EF
S10(CK) 1.6961 e D S2 1.1654 e F

2.3 不同播期对免耕山地油菜产值效益的影响

从免耕山地油菜避灾高效栽培不同播期产值效益对比分析结果(表6)看,山地油菜产值效益因不同播期而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油菜产值超过10000元/hm2的播期有S6、S7、S5和S4,纯收入在2000元/hm2以上的播期有S6、S7和S5,经济效益超过30%的播期有S6和S7;经济效益排前4位的依次是S6>S7>S5>S4,其经济效益分别比S10(CK)增收56.88%、55.87%、50.24%和46.09%。
图1 免耕山地油菜不同播期丰产性聚类
图2 免耕山地油菜不同播期稳定性聚类
图3 暖冬年免耕山地油菜不同播期丰产性聚类
图4 暖冬年免耕山地油菜不同播期稳定性聚类
图5 冷冬年免耕山地油菜不同播期丰产性聚类
图6 冷冬年免耕山地油菜不同播期稳定性聚类
表6 免耕山地油菜避灾高效栽培不同播期产值效益对比分析
播期 折合产值/(元/hm2) 投入成本/(元/hm2) 纯收入/(元/hm2) 投产比/元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比CK增加/%
S1 6857.12 8078.10 -1220.98 0.85 -15.11 7.19
S2 6878.07 8078.10 -1200.03 0.85 -14.86 7.44
S3 7579.82 8078.10 -498.28 0.94 -6.17 16.13
S4 10000.14 8078.10 1922.04 1.24 23.79 46.09
S5 10335.27 8078.10 2257.17 1.28 27.94 50.24
S6 10871.45 8078.10 2793.35 1.35 34.58 56.88
S7 10789.95 8078.10 2711.85 1.34 33.57 55.87
S8 8668.32 8078.10 590.22 1.07 7.31 29.61
S9 8648.49 8078.10 570.39 1.07 7.06 29.36
S10(CK) 6276.85 8078.10 -1801.25 0.78 -22.30 0.00

3 结论

不同海拔试点烟茬免耕山地油菜最优播期因不同气象年度而有明显差异,暖冬年最优播期是S7、S6、S4、S5,而冷冬年最优播期是S7、S9、S6、S8;但鉴于油菜播种前很难准确判断当年是否是暖冬年还是冷冬年,加之S6(8月30日)、S7(9月10日)在连续5年、4个海拔试点兼备较好的稳定性、最优的丰产性和经济效益,再综合考虑不同气象年度秋冬季降雨差异和冬春季低温霜冻差异等因素,提出一个适宜的播期幅度更切合生产实际,所以,推荐低纬高原山区烟茬免耕山地直播油菜最佳播期为8月30日—9月10日。

4 讨论

本研究针对具有冬春干旱、有雨成冬、自然灾害频繁等气候特点的低纬高原山区,对既能抢雨水抗旱、又能避开霜冻获得高产最佳稳定播期的优化选择有更高要求等生产实际,通过组合应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不同气象年度4个试点烟茬免耕山地直播油菜10个播期数据,所得出的低纬高原山区提早播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明显优于传统播期,不同播期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因子的关联度差异较大,不同播期间的产量效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山地油菜最优播期因暖冬年与冷冬年而有明显差异等结果,对于在不同气象年度下科学评价和推荐不同海拔区域免耕直播山地油菜最佳播期有理论上的提升和现实的生产指导意义。
本研究与以往文献论著中所得到的晚播比早播油菜生育期缩短[7,9],单株有效角果数和角粒数减少[10,24],千粒重和单株生产力下降[5,25],以及播期过早过迟都难获高产[26,27]等结果和解释是相似的,但本研究和以往文献论著有3个明显不同:(1)研究的难度不同,本研究是选择连续5个年度在4个不同海拔区域做10个不同播期的对比分析评价,而以往研究是在同一年度的单点或多点分析评价。(2)研究的方法不同,本研究是整合应用灰色关联和模糊聚类2种分析方法来综合评价并推荐兼具丰产、稳产性的油菜最优播期在不同年度、不同海拔低纬高原山区应用,而以往研究只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不同品种产量与农艺性状关联度大小[28]。(3)研究的结论不同,本研究是暖冬年的最优播期宜早于冷冬年20~30天且应在8月播种,而以往研究是暖冬年的最优播期宜迟于冷冬年7天且应在10月中旬播种[29]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有3个:(1)明确了低纬高原山区免耕烟茬山地直播油菜提早播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明显优于传统播期。(2)提出了不同播期免耕山地直播油菜主要农艺因子与产量的关联序。(3)弄清了低纬高原山区不同海拔区域暖冬年和冷冬年兼有丰产性及稳产性的最佳播期。
本研究受低纬高原山区试验条件所限,主要局限于不同播期对生育期、单位面积有效株、单株有效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效益等因子的影响分析,而没有研究对株高[16]、有效分枝数[30]、单株干重[31]、茎粗[24]、主序有效长度和角果长[32]等农艺性状的影响,因而,这些方面还需深入研究。此外,本研究是在低纬高原山区旱地条件下4个不同海拔区域通过5个不同气象年度对比分析评价综合得出的结果,其产量效益因不同海拔试点霜冻程度和不同气象年度降雨、≥10℃有效积温等不同而有较大差异[3],所以,要完整准确地评价不同播期的产量效益,还需结合当地霜冻程度和当年降雨量等做进一步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已声明无竞争性利益关系。

[1]
符明联,李根泽,李淑琼.云南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2.

[2]
杨进成,李顺德,刘坚坚,等.玉溪市油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1):181-183.

[3]
杨进成,柏跃才,胡新洲,等.低纬高原山区暖冬年与冷冬年油菜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对比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3):37-44.

[4]
张建模,邹小云,宋来强,等.杂交油菜主要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6):16-20.

[5]
胡新洲,杨进成,适秀安,等.不同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对山地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8,45(10):17-22.

[6]
李迎春,罗华友,李红,等.四川丘区播期与密度和施肥量对直播双低油菜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7(6):2-4.

[7]
赵彩霞,袁玉婷.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在日喀则地区的播期试验研究[J].农学学报,2018,8(6):33-38.

[8]
张琼瑛,周桂清,王国槐,等.播种期和播种方式对免耕直播油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2004,18(3):167-170.

[9]
马霓,张春雷,李俊,等.播期和密度对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7):1580-1584.

[10]
罗杰. 不同播期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5, 9(33):21,23.

[11]
黄虎兰. 中国油菜免耕直播栽培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7(4):158-160.

[12]
刘清河,李胜,胡法林,等. 机播机收不同播期对油菜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7(1): 4,6.

[13]
沈姣姣,王靖,徐虹,等. 播期对农牧交错带春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58-64.

[14]
陆志峰,鲁剑巍,任涛,等.播期对“中双11号”油菜干物质和养分积累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6):140-147.

[15]
高鹏寿,曾君飞. 油菜机械直播播期与密度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23): 17,21.

[16]
吴永成,徐亚丽,彭海浪,等.播期及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5,28(2):534-538.

[17]
李迎春,郭子荣,刘念,等.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对直播油菜国豪油8号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1):10-12.

[18]
张晓龙,何骏龙,宋海星,等.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对直播油菜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4(5):70-74.

[19]
何应荣,向凤玲.播期、种植密度及施氮水平对稻茬免耕直播油菜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6):140-147.

[20]
杨天英,钟成飞,王涛,等.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青杂10号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种子,2015,34(1):84-86,89.

[21]
张子龙,李加纳,唐章林,等.播期和密度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6):791-794,798.

[22]
杨进成,刘坚坚,安正云,等.耐旱优质油菜品种云花油早熟1号的选育及种植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5(12):243-246.

[23]
唐启义. DPS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49-552,1039-1081.

[24]
王晓玲. 不同播期对油菜品种中双9号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480-9481.

[25]
刘念,汤天泽,范其新,等.不同地点、播期和氮肥施用量对特高芥酸油菜经济和品质性状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5,50(3):68-72.

[26]
张彦红,魏彦宏,刘国宏,等.不同播期覆膜栽培对冬油菜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8(7):193-195.

[27]
徐江林,王强,李祯,等.不同栽培措施对直播早熟油菜机械收获相关性状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7,31(4):408-414.

[28]
钟丽. 油菜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4):421-424.

[29]
顾玉民,李炳生,石超民,等.密度与播期对直播优质双低油菜的影响[J].种子科技,2012(9):25-27.

[30]
李亚贞,肖国滨,叶川,等.不同播期和氮肥用量对油菜新品系159GP10生育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0):78-82.

[31]
钟林光,王朝晖.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品种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6):536-538.

[32]
李强,陈跃华,林萍,等.播期对冬油菜鲜、干重净增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3):517-522.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