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余增亮,霍裕平.离子注入生物学研究述评.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21(3):221-225
[2] 余增亮,邱励俭,霍裕平. 离子注入生物效应及育种研究进展 .安徽农学院学报,1991,18(4):251-257.
[3] 江泽慧,彭镇华.离子束应用于生物品种改良的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21(3):295-298
[4] 余增亮著.离子束生物技术引论.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8. 224,230-240
[5] 周宏余,唐景庭,王平,等. 低能离子注入植物干种子深度浓度分布研究的新进展. 第三次全国离子束生物工程学大会暨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 34-37
[6] 陆挺,汪新福,周宏余,等.植物种子微孔结构的正电子湮没研究. 核技术,2003,26(2):129-131
[7] Yu Zengliang. Ion beam Application in Genetic Modific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2000,28(1):128-132
[8] Yu Zengliang, Deng Jianguo, He Jianjun. Mutation Breeding by Ion Implantation [J],Nucl.Instr.Meth.Phys.Res. ,1991,B59/60:705-708
[9] 余增亮.低能离子生物学.科学,1993(4):36-38.
[10] Song Daojun ,WangXiangqin,Yu Zengliang. PhosphateReleasefromN+ Ions Irradiated 5’-CMP NucleotideandIts Kinetics[J].Radiat.Phys.Chem. ,1997,6(50):561-565
[11] 宋道军,姚建铭,邵春林,等.离子注入微生物产生“马鞍型”存活曲线的可能作用机制.核技术,1999,22(3):129-132
[12] 邵春林,余增亮.离子束辐照下微生物、植物组织存活模型的研究. 核技术 ,1997,20(7):423-430
[13] Yu Zengliang. The role of Radiation i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life[M].Japan: Kyoto University Press, 2000:175-184.
[14] 邵春林,许安,余增亮.离子注入生物分子的电荷交换效应.核技术,1997,20(2):70-73
[15] 卫增泉,颉红梅,韩光武,等.110KeV 56Fe1+离子注入麦胚中的能量沉积分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21(3):250-254.
[16] 余增亮,邵春林,杨剑波 .离子刻蚀生物样品的初步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21(3):260-264.
[17] 吴兰佩,崔海瑞,梁任又,等.氮离子束等诱变机理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21(3):226-232
[18] 邓建国等.安徽农学院学报,1991,18(4):263-268
[19] Li Wenjian,et al .J Radiat Res Rasiat Process,1994,12(4):228-231
[20] 李文建,卫增泉,颉红梅,等 .中能氮离子束辐照小麦种子产生自由基的研究.核技术,1995,18(7):415-418
[21] 宋道军,余汛,韩建伟,等.离子注入不同辐射敏感性微生物自由基与存活关系的研究.激光生物学报,1998,7(4):245-248.
[22] 邓建国等.核技术,1992,15(4):245-250
[23]鲁润龙等.安徽农学院学报,1991,18(4):294-297
[24] 卫增泉,韩光武,马受武,等.低能重离子注入麦胚引起深层细胞损伤的一种可能机制.核技术 ,1995,18(2):90-93
[25] 吴丽芳,李红.离子束生物工程应用研究进展.物理,1999,28(12):708-712
[26] 杨赞林,甘斌杰,余增亮.离子注入小麦诱变育种的回顾与展望.安徽农业科学,2002,30(5):639-641,648
[27] 颉红梅 等.重离子束定点诱变育种初探.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1,18(3):174-176
[28] 陈秀兰,柳学余. 利用离子注入诱变创造小麦新种质 . 江苏农学院学报,1998,19 (2):62-64
[29] 李兰真,秦广雍,霍裕平,等. 离子注入在小麦诱变育种上的应用研究初报.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1,35(1):9-12
[30] 李兴林,卫增泉,王晓娟,等. 12C6+注入小麦种子胚乳引起M1代的变化. 激光生物学报 ,2000,9(4):276-280
[31] 张金莲,胡钺,卫增泉,等.低能重离子注入春小麦甘种子生物效应的初步研究.甘肃农业科技,1995,2:2-4
[32] 甘斌杰,杨赞林,等.离子注入小麦的变异效应.安徽农业科学,1993,21(2):120-122
[33] 李兴林,王晓娟,李文建,等. 重离子辐照春麦稳定后代品质和贮藏蛋白的变化.核农学报,2000,14(5):311-314
[34] 张利华.N_2激光和氮离子注入对小麦一些性状的影响 . 种子,1999,3:15-17
[35] 崔海瑞,吴兰佩,余增亮,等.离子注入对小麦远缘杂交结实率的影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21(3):303-305
[36] 沈季孟,邓景扬,樊路.太谷核不育小麦蓝粒标记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北京农业科学, 1996,14(5):1-4
[37] 朱凤绥 等.N+离子引起的黑麦染色体易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3,19(4):299-303
[38] 方宣钧,吴为人,唐纪良.作物DNA标记辅助育种.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57
[39] 颉红梅等. 重离子束注入小麦胚乳诱发的突变效应 . 第三次全国离子束生物工程学大会暨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 73-75